继北京亦庄马拉松后,人形机器人比赛再次开赛了。这次比的不是跑步,而是格斗。
5月25日晚,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开赛。
“我真没想到,机器人打斗可以这么激烈、这么精彩。”观看比赛的网友评论道。
对战激烈,“拳拳到肉”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
比赛共有4支队伍,各支队伍操控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人形机器人g1展开对抗。
官方数据显示,宇树g1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30cm,体重约35kg。电池续航约2小时,最高移动速度达2米/秒。视觉系统搭载了深度相机,实现180°广角视野。具备快速恢复平衡和自主起身的能力。
比赛中,4台宇树g1分别佩戴红、粉、绿、黑四种颜色的头部护具及拳套。
在真人选手手动、语音及体感遥控下,它们进行了多轮对抗,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上勾拳、组合拳、前踢、左右侧踢、膝踢、闪避、跌倒起身等复杂动作,总体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
最终,经过激烈角逐,操作员陆鑫操控的 “ai策算师” 凭借精准的战术决策和稳定的发挥,以积分优势击败对手,夺得冠军,获得 “格斗之星” 称号。
“铁甲拳王”,快速进步
人形机器人格斗竞技,难在哪里?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跑、跳、翻跟斗等任务,人形机器人进行格斗竞技更具难度,这主要体现在机器人格斗的对抗性上。
“机器人在跑、跳或者翻跟斗时,周边环境是静态的,并不会主动给机器人施加干扰。格斗比赛是两个机器人间的高度对抗,机器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状态,还要考虑对手状态。机器人在给对手施加力时,着力点可能因对方闪避而消失,并且对方可能同时施加技能。这种对抗性为机器人系统稳定性带来极大挑战,也增加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是对算法层面的考验,对机器人电机、减速机等也提出挑战。”业内人士介绍。
业内人士称,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性需要兼顾轻便程度和抗打击能力。在本次比赛中,人形机器人受到打击后,金属外板的形变非常小。形变小体现了人形机器人对低密度、轻量级先进材料的应用。
同时,在参赛的人形机器人上,人们可以看到不少“伤痕”。“每一场训练赛前,团队都会安排练习。在此期间,机器人常常遭受强烈冲击,甚至摔倒,这些情况都属于正常状态。格斗比赛是一种验证,也是机器人结构能力的真实体现。通过比赛,团队不断测试机器人的极限性能,并作出特殊改进。”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称,团队对于关节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会进行特殊保护。
“目前,人形机器人进步非常快,基本上每一个月相较于上一个月都会有技术进步。公司通过ai技术手段,让机器人迅速实现算法升级。”宇树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格斗机器人主要基于动作捕捉和强化学习进行训练。团队根据专业格斗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数据捕捉,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学习,最终转移到实体机器人中。
从马拉松到格斗,人形机器人学会了什么?
揭秘一:人形机器人如何学习格斗动作?
以参加本次比赛的人形机器人g1为例,它目前已经具备8套基础格斗动作和多个组合动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等。
揭秘二:人类如何操控机器人格斗?
在格斗赛场上,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遥控控制两种方式实现对机器人的操控,可谓是实时操控,人机协同。比赛前夕,技术人员就已经测试了“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新功能。
揭秘三:人形机器人格斗能训练哪些能力?
据了解,真人拳击比赛是不能用腿的,但机器人格斗赛中,由于不涉及对身体的伤害,机器人可以用腿。如果说机器人跑半马更多的是比拼耐力与速度,那么格斗比赛则对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平衡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前训练时“抗击打”“防过热”等极限训练和测试,就是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在极端条件下依然可以行走并做出复杂的动作。摔倒后,还能模拟人的形态自主站立。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设备测试员 孙宝岩:因为它本身在打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自身挥出一些比较激烈的动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对方选手的强烈攻击。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保持平衡,并且在攻击的同时不被对方打倒,平衡的考验是重要的。
揭秘四:机器人格斗赛打开了哪些新空间?
本次机甲格斗擂台赛提供的极端考验环境,能促使算法持续优化升级,提升机器人的性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来源:央视新闻 界面新闻 新黄河
编辑:王帅雨
审核:冯海啸 闫振寰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