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被破坏了!是哪家CP?又要有多少CP粉伤心?
别慌,此CP并不是网络流行语中的情侣CP,而是一种粒子物理现象。C(Charge Conjugation)是指电荷共轭,P(Parity)即宇称。“简单来说,C就是把粒子变成它的反粒子,比如电子变成正电子;P则像是给粒子照镜子,镜子里的粒子和实际粒子左右相反,呈现镜像。”3月27日,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解释道。
图为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情形,产生了大量正反重子,这些重子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衰变。科研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到CP破坏现象。(受访者供图)
那CP破坏又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谢跃红进一步解释,以前我们一直以为CP是对称守恒的,也就是说同时交换正反粒子并将它们镜像翻转后,其物理规律应该保持不变。但是到了1964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对称守恒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真实情况是——谢跃红做了一个比喻:“如果粒子照镜子,镜子里的反粒子和镜子外的粒子会做出不一样的行为,比如镜子外的粒子‘举左手’,镜子里的反粒子可能根本没‘举手’。”
人类首次观测到重子CP破坏
近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第59届国际电弱相互作用和统一理论会议上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合作组首次在重(zhònɡ)子衰变中观测到了CP破坏现象,为解释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一发现由高原宁、谢跃红带领的中国研究团队主导完成。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38亿年前,宇宙诞生时同时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时至今日,我们所在的宇宙却是一个由物质主导的“天平倾斜”的世界。科学家认为,其核心可能在于正反粒子行为的细微差异,即CP破坏让物质比反物质多留下了大约十亿分之一,就像沙滩上的10亿粒沙子里有1粒没被海浪冲走,最终形成了恒星、地球和我们。这一谜题被《科学》期刊列入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它们会互相湮灭,一起消失,并转化为能量释放。因此,在我们可见的宏观世界中已经无法找到反物质的身影,科学家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微观粒子世界。
但是,自CP破坏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只在宇宙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介子(包含1个夸克和1个反夸克)——这类与我们现实世界关系不大的粒子中,发现了CP破坏现象,这让科研人员陷入了深深的怀疑。LHCb中国组选择重子开展实验研究,实现了突破。
寻找底重子就像在稻草堆里挑针
我们都听说过原子、质子、中子,但重子似乎少有人提及。“质子和中子都归属于重子。”谢跃红说,“实际上,重子由3个夸克组成,是构成可见物质的最主要成分。重子是一种分类方式,并不是具体名称,就像苹果和橘子都属于水果一样。”
此次实验中,研究团队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模拟了宇宙大爆炸时的情形,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小爆炸,获得了4万多个底重子(包含一个底夸克的重子)衰变事例和相应的反粒子衰变事例,实验发现,正物质重子与反物质重子的衰变率不对称性达2.45%,证明了重子衰变过程中会发生CP破坏现象。
参与实验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钱文斌将筛选重子的过程比喻为“在稻草堆里挑针”。“每秒钟可能产生上千万次事例,但大部分是噪声。从最早的取数到挑出这8万多个信号事例并进行分析,我们做了10多年。”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张艳席补充道。
“其实,中国团队很早就瞄准了这个关键科学问题,前瞻布局,分析了10余种衰变过程,最终在1个底重子衰变为1个重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了CP破坏现象。”清华大学副教授张黎明说。
CERN认为,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宇宙演化过程,是人类探索基本对称性破坏历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希望找到CP破坏与现有理论的差别
此次发现重子衰变中的CP破坏,不仅验证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言,更为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开辟了崭新路径。未来,LHCb中国组还将在现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更精确的检验,进一步发现其与现有理论之间的细微差别。
高原宁解释,第一步我们看到了重子CP破坏,这和理论预期是一致的。“但现在的问题是,CP破坏的程度是否与理论严格一样。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差别。粒子物理现有理论应该存在不足。如果完全按照现有理论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宇宙会比如今小得多。”
相信随着技术与实验性能的迭代升级,科学家将在更高的精度下解析CP破坏机制,重构138亿年前决定物质存续的关键瞬间,早日破解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
高原宁希望,将来我国也能够建造这样一个大型强子对撞机,以科技创新的“中国力量”引领国际科研协作。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科学平台,吸引各国顶尖科研团队共同探索宇宙奥秘。这也是中华文明为推动整个世界文明进步应该作出的贡献。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毕文婷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