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元勋遇刺牺牲,周总理闻讯惊掉茶杯,粟裕亲率警卫排围捕凶手

姚桐斌,作为国家航天事业的重要推手和“两弹元勋”之一,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他奠定的扎实基础,使得神舟飞船和嫦娥四号能够成功发射进入太空。

不幸的是,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在45岁时遭遇不测,被凶手残忍杀害。得知这一消息时,周总理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甚至连手中的茶杯也掉落地上,摔成了碎片。

姚桐斌不光是703所所长,更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推手和“两弹一星”项目的核心成员。在他46岁的黄金年龄,本应是科研生涯的高峰期。卫星设计院的院长曾对赵九章赞誉说:“只要有姚桐斌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能快上十年。”

姚桐斌

这位卓越的科学家,曾自愿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为国家贡献。然而他在和平时期不幸遇害,这让总理深感痛心,认为这样的英雄不应无辜牺牲。

为了为英雄烈士伸张正义,同时确保其他科学家的安全,周总理在这紧急时刻采取了非常措施。他未按照常规侦破程序行事,而是直接联系了粟裕大将。

电话中,周总理的声音充满了决断力:“粟裕同志,回想你过去在苏中战场七战七捷的英勇表现,你与众多敌人智斗勇斗,取得了胜利。今天,即便面对极大的危险,你也必须勇敢地进取,一定要找到凶手,并严加惩处!”

周恩来

1922年,在江苏的一个小镇,姚桐斌出生于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他的父亲靠小规模的生意艰难支撑着家中的生计。姚桐斌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对学问的渴望,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名列前茅。

姚桐斌的父亲原本不支持他继续深造,认为基础教育足以应对未来生意上的需求,继续的学习只会增加家庭负担。父子俩因此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姚桐斌坚决反对父亲的看法,他不愿意放弃自己追求知识的梦想。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校长察觉到了姚桐斌的才华与困境,亲自前往其家中进行劝解。经过一番诚恳的对话,校长最终说服了他的父亲让步,同意让姚桐斌继续其学业,并前往无锡继续接受中学教育。

姚桐斌

姚桐斌在中学期间继续展示其学术才能,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面对昂贵的学费,他不得不寻找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包括打零工和售卖小商品,甚至承担家教工作。通过这些零散的收入,他艰难地完成了初中学业。

高中阶段,姚桐斌渴望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选择了前往上海继续学习。虽然父亲希望他回家帮忙赚钱,姚桐斌却已经被学问深深吸引,坚持完成学业,这使得家中经济支持彻底中断。幸运的是,他的大哥理解并支持了他的决定,帮助他在经济上度过难关。

姚桐斌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1937年,随着日军侵占上海,他不得不中断学业。随后他背起行囊南下江西吉安,继续他的学业。两年后凭借卓越的成绩,他考入了吉安高中,并成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这为他解决了继续深造的资金问题。


姚桐斌与妻子女儿的合照

姚桐斌在高考时表现出色,他选择了七所不同的大学进行报考。考后他的分数轻松超越了这些学校的录取线。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赴唐山工学院学习,选择了冶金工程专业。

毕业后,姚桐斌加入了国民政府的矿冶研究院工作。然而他很快就意识到了机构内部的广泛腐败,这让他对国内的职业前景感到失望。因此他开始在业余时间自学,积极准备出国深造的机会。

1946年,姚桐斌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获得了国家资助的机会去英国留学。1947年,他被伯明翰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工业冶金学。

姚桐斌的留学生涯并不平坦。国民政府垮台后,他原本的“公费”留学资助突然中断,转变为“自费”留学。虽然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姚桐斌却凭借早年自力更生的经验,轻松应对。他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家庭教师等兼职工作,以此维持学习和生活费用。

姚桐斌

姚桐斌的勤奋和智慧使他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从伯明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紧接着,他又在伦敦国际学院获得了另一个博士学位。凭借他在学术界的杰出表现,英国的多所顶级高等学府都向他发出了教职邀请,承诺为他提供优厚的工资和充足的研究经费。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姚桐斌的耳中,他激动得几乎无法自持。像个孩子般的他在英国的大街小巷里欢呼跑动,向每一个遇见的人分享这份喜悦,宣扬他的祖国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段期间,他不光节俭生活,更穿越英伦三岛,自费宣传新中国的成就,使得身边的人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

在那个时期,中英尚未正式建交,1949年的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曾炮击误入长江流域的英国舰艇紫石英号,这一事件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丘吉尔当时甚至声称要向远东派遣航空母舰进行武力报复。

姚桐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姚桐斌公开宣扬新中国的行动,自然引起了英国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他们警告姚桐斌,称他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天才”,要求他停止相关活动,否则将被迫离开英国。

可姚桐斌在得知强大的祖国已经成立后,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底气,对这些威胁不予理会。在此关键时刻,世界著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得知他即将被驱逐的消息,立刻向他伸出了援手,邀请他前往德国亚琛大学的冶金铸造研究室,担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

在亚琛大学,姚桐斌的勤奋和科研方法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他的工作态度和对细节的执着,与德国的严谨性格不谋而合。福洛贝格教授,亚琛大学的一位资深学者,曾这样评价姚桐斌:“他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魅力,深受所有人的敬仰和喜爱。”

在1956年5月,受到中国共产党思想的鼓舞,姚桐斌在中国驻瑞士使馆正式加入了党组织。此举让他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理想达到了和谐统一。与此同时他在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祖国也在不断探索发展的新道路。

姚桐斌

面对祖国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具备姚桐斌这样高超技能的专家,他深思熟虑后决定返回祖国服务。尽管他的决定引来了外界的多番劝阻,有人出于对他前途的关心,提出了丰厚的待遇和金钱诱惑,希望他重新考虑。

但姚桐斌的心意已决,他对于这些诱惑岿然不动。坚持自己的选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外的优越条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准备在国家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后,姚桐斌投身于航天材料研究,迅速弥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短板。他推动了航天事业的稳定发展,还成功研发了一种高温钎焊合金,这对当时的火箭研发至关重要,大大加速了航天技术的进步。

然而当他全心投入于国家事业的贡献时,社会局势突然变得复杂。虽然曾有建议让他暂时远离工作岗位以避免危险,但姚桐斌出于对职责的忠诚和国家的需要,仍然坚持前往实验室。

姚桐斌

姚桐斌的妻子彭洁清,多次劝他减少工作量,担心他的安全。然而姚桐斌坚持己见,他曾说:“在这经济困难的时期,国家怎能负担得起无所事事的人?我若不工作领薪水,心里会不安。”

虽然每天上班路上的安全威胁一直存在,姚桐斌从未向他人透露过这种压力,默默地承受着,以免家人担心。在此期间,彭洁清也因家中的三个女儿和家务事倍感压力,未能察觉到姚桐斌的异常情绪。

不幸的是,1968年6月8日,一直在背景中酝酿的危机终于爆发。那天姚桐斌下班回家时,遭到了一伙持棍歹徒的突然袭击。他本性善良,不擅长争斗,也未曾学过自卫。袭击中,他还努力保护手中的重要实验材料。

当周总理接到姚桐斌遭遇不幸的消息时,他的震惊无法言表,茶杯从手中滑落,碎片在地上散开。周总理与姚桐斌曾有过数面之缘,他深知姚桐斌是个温文尔雅的学者,这样的悲剧让他深感悲痛。为国家失去如此栋梁之才,周总理决定必须亲自追责。

粟裕

他立即指派粟裕大将来处理这起事件。那时粟裕虽已年逾古稀,仍积极承担起保卫国防工业的重任。接到命令后,粟裕不顾一切,乘直升机急赴南苑机场,调集一支警卫队伍,直奔703研究所。

袭击者为了掩盖罪行,将姚桐斌的遗体隐藏,并将其妻彭洁清软禁,封锁了一切消息。粟裕到达现场后,毫不迟疑地寻找到了事件的主谋,强硬要求他们立即交出凶手。即使他们初时否认,企图混淆视听,但在粟裕坚定的目光和威慑下,终于露出马脚。

就在此时,姚桐斌的小女儿抓住了守卫松懈的机会,从软禁中逃出,泣不成声地扑向粟裕,哭诉其父的不幸遭遇。粟裕在安抚孩子的同时,对闹事者的怒火愈加炽热,最终迫使他们交出了真正的凶手。虽然主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姚桐斌的生命已无法挽回。

1999年9月18日,在“两弹一星功勋”的颁奖大会上,姚桐斌被追授功勋奖章,表彰他为国家科学技术事业所作的贡献。颁奖词中提到了许多像姚桐斌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返回祖国,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2000年9月,为纪念姚桐斌对国家航天材料学科的贡献,第一研究院的第703研究所举行了揭幕仪式,一座刻有张爱萍将军题词的姚桐斌半身雕像庄严地立于此,永远提醒人们记住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