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衰老,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健康水平也会随之降低。而曾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Ageing-associated changes in transcriptional elongation influence longevity》却显示,饥饿感会产生对基因表达的深层影响,从而减缓衰老进程。
在细胞中,基因表达是通过转录过程实现的,RNA聚合酶II负责将DNA上的信息转录成RNA。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发现转录延伸的速度显著增加。
这一变化导致了基因表达错误的积累,包括剪接错误和环状RNA的增加。
这些错误的积累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一部分,最终影响细胞的功能。
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一些延长寿命的干预措施,如节食和降低胰岛素-IGF信号,可以减缓这种转录延伸速度的增加,恢复年轻时的基因表达模式。
这意味着,饥饿感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状态,它可能在调控基因表达和延缓衰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多物种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RNA聚合酶II的转录速度在多种生物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
这一发现表明,无论是果蝇、线虫还是人类,转录延伸的变化都是衰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更为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减缓转录延伸速度,研究人员不仅成功延长了实验生物(如果蝇和线虫)的寿命,还发现这一过程对人类健康也有深远的影响。
也即,节食与禁食似乎能够通过调控这一分子过程,开启延缓衰老的“开关”。
这一发现为传统的养生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道教的“辟谷”和佛教的饮食戒律。
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揭示了保持适度饥饿感可能不仅能带来身体的健康,还有助于延缓衰老的可能。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影响衰老和寿命的新视角。
随着我们对衰老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些发现可能会推动新型抗衰老疗法的发展。
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怎么饿,其实也有讲究。
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晚餐建议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吃到七分饱即可。长期保持七分饱的进食习惯,既能使营养达到均衡状态,还有助保持体重和预防疾病。
所谓“七分饱”应该是这样一种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明显变慢。这种肚子不胀、不打嗝的意犹未尽状态其实是最健康的。
但长期遵循七分饱的习惯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总是吃完了才感觉太饱了,或者是馋嘴就想吃多一点。
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
少吃点主食
米饭、馒头、面条,主食吃多了常见的情况就是吃撑,最好合理搭配,不要一次性吃太多主食,感觉到轻微有饱胀感的时候,添加点其他食物即可。
了解自己的饭量
贪多嚼不烂,很多人连自己每次能吃多少东西都不清楚,这样就容易多吃。先了解食量后再去控制饮食,不会吃太饱,也不会挨饿。
放慢吃饭速度
很多人在吃饭过程中狼吞虎咽,快速且大量摄入食物,还没来得及发出吃饱的信号,可能已经获取过多食物了。
吃饭时专心致志
现在很多人吃饭喜欢玩手机、看电视,无形中分散注意力,可能就忘记自己具体吃了多少东西,容易吃撑,获取过多的热量。
不要勉强光盘
虽然节约粮食是美德,但经常吃太饱让身体受到损伤,可就得不偿失。如果已经感觉到胃部有饱胀感,就不要勉强自己继续光盘行动了。
睡前不吃东西
睡前2小时前结束晚餐为最佳。如果晚餐七分饱后很饿,可以喝点水或吃少许低热量水果(比如樱桃、草莓、菠萝等),也可以试试通过看书、干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或做手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总而言之,吃饭虽然是一件美事,但吃不对的话,美过头了那也是不行的。七分饱饮食也不是让你盲目节食!尤其是老人、少年儿童,平时饮食该有的营养一定要满足。
资料来源:光明网、国际科学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