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准备就绪 静待“天外来客”

嫦娥六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稍后将进行转运,后续还将进行样品开舱,并交接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我身后就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地面应用系统,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采样时的全景图,当时就是在这里回传生成的。这里还建有我国首个月球样品的实验室,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回的样品就将在这里进行存储、管理和研究。

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做好准备迎接月壤

月球样品实验室由外及里共分为三个房间,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抵达后,将在第一个房间进行解封,在第三个房间专门存储。迎接嫦娥六号样品,实验室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样品解封到分样存储以及后续分发、研究各个环节所用到的工具都已准备完毕,分析设备也已调试到位。

嫦娥六号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周琴:我们这间主要放了一个解封操作台,主要是对返回的嫦娥六号样品的密封封装装置进行解封处理,它是一个充氮的环境,里面的压力会高一点,外面压力低一点,避免了大气环境对手套箱里面的样品会造成污染的可能性。

样品对比研究 解答月球正面背面不同

专家介绍,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地貌、地质成分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挖土”取样,这些样本的返回,将丰富现有的月球表面样本库,未来科研人员将对来自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样品开展对比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蔚:月球正面和背面这种巨大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一直是困扰着科学界,现在也没有准确的答案,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回样品,比较一下正面和背面的岩石到底有什么区别,非常有可能帮我们揭开这个谜底。

开展月球“考古” 探寻月球演化之谜

此次嫦娥六号着陆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陨石撞击坑,科学家们也期待此次取样能够获取月球深部的物质,通过研究这些物质,对月球进行“考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蔚:像这种大的撞击,它说不定可以把月球很深的地方的物质给挖上来,不像是月表、月壳,有可能是月幔的物质也可能被挖出来,从来没有人见过月幔的物质是什么,如果见到的话,肯定是有一个非常大的进展。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有机会能找到撞击的产物,确定它的年龄,可以知道这些盆地都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每一次新的样品都对月球的整个演化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