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南仁东:他用22年让中国睁开“天眼”,自己却闭上双眼

“你好,我是南仁东,在FAST担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兼项目总工程师。”南仁东在一次采访中声音嘶哑地这样介绍自己。2016年9月15日,南仁东确诊为肺癌,手术伤及他的声带,使他说话时气喘吁吁,声音嘶哑,当时他已经70岁,但仅仅在手术完成的三个月后就回到了FAST天眼的施工现场。

身为FAST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扎根在现场的一名工人。他说:“别人(西方国家例如美国)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22年。

1994年,南仁东首次提出了"天眼工程"计划,为了这个计划,南仁东辞去了国外的高薪工作,当时他在国内一年的工资仅仅是他在国外一天的工资。但他还是毅然返回了中国,他决心在自己的祖国大地上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但当时其实没多少人看好南仁东的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建工地点?施工难题能不能贝科夫?没人能打包票。

但是南仁东誓要打破这个未知数,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亲自参与了后期的选址和设计工作。历经12年艰辛,他长途跋涉于中国西南山区,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也就是被山体四处围着的山谷,这样的地形能够很好地遮挡电磁波

在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后,南仁东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选址。地方是选好了,但是钱从哪儿来?南仁东心里直打鼓。

没办法,南仁东只好摇身一变成为推销员,几年时间内,南仁东奔走在各大会议中,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他曾经这样自嘲过自己:“为了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

终于,工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批准立项。

寄托着南仁东的希望与理想,“天眼”工程正式启动后,南仁东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指明方向并解决建设中的疑难问题,2016年9月25日,南仁东的天眼项目落成使用,加速了中国射电和天文学自主研发的进程。2020年1月,天眼FAST通过了国家验收并且投入使用。

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代表着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其口径大达500米,比美国阿雷西博305米射电望远镜还要大近200米。“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是世界上其他射电望远镜的10倍以上。

天眼总耗资11.5亿,很多人问,花这么多钱建造这么一口大锅有什么用?

要知道,拥有高水平的天文望远镜不仅是天文学家的另一双眼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英国能发现脉冲星并获得诺贝尔奖,这都是因为英国建成了射电望远镜。美国用的射电望远镜更是有几百米口径,相较而言,中国当时最大的望远镜设备只有20多米口径。

在天眼以前,中国的天文学家要是想使用天文观测数据,那么就一定是用别人已经用过的数据,想要申请使用国外望远镜时间基本都是以小时计量。即使拿到一小时观测时间,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但这种高兴是心酸的也是无奈的,如果我们拥有自己的大型天文设备,我们还需要四处求人还用“二手”的天文观测数据吗?

可以说没有南仁东就没有中国天文学的今天,但厉害如南仁东,也会有英雄迟暮的一天,但不得不说,这一时刻对于南仁东来说,实在是过早。2017年,因为癌症突然恶化,使得这位扎根在深山22年的科学家与世长辞。

南仁东不见了,但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永远守护着中国天眼,中科院在南仁东去世后的一年后,正式宣布将天上的一颗星星命名为南仁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