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吉祥
编辑 | 吉祥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但是现场的几个画面还是让人揪心!
首先就是降落伞疑似出现故障,并且返回舱落地之后,迅速翻滚掀起滚滚尘烟。
但是看到航天员顺利地从返回舱出来之后,大家的一颗心都放回了肚子里。
神舟十六号乘组人员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博士乘组”,而其中又有一个“最特别的人”桂海潮。
桂海潮是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军籍的航天员,他半路出家主业还是教师,可想而知这次“空间站出差”对他的意义如何。
当桂海潮被抬出来之后,看着脚下的黄土地,桂海潮脸上的幸福掩盖不住,眼眶中打转的泪水让人不禁想起艾青的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是一个少年从贫苦山村用十几年走出来的故事,那是一个国家用几十年走出被国外科技掣肘的故事……
降落伞上的洞影响了降落?
神舟十七号顺利发射,也在太空站与神舟十六号的“博士乘组”进行最后的工作交接。
而博士乘组于10月31日也回到地球,万众瞩目之下,各个官媒的摄像机都对着天空,对着降落点,唯恐错过这历史性的一刻。
网友们也在屏幕前看着他们的直播,突然空中有硕大的降落伞撑开,返回舱即将可以着陆。
但这时竟然有人发现降落伞的中间竟然破了一个洞,这一下子让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害怕这小小的失误酿成大祸,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并且还是这种大事情上,更马虎不得。
紧接着返回舱在降落伞的缓冲之下减慢了速度,但是在返回舱“嘭”地一下砸到地上的那一瞬间。
只能看到浓烟滚滚,在地上翻滚了好几个圈才停下。
而这种景象更让人怀疑是不是降落伞破个洞的原因,才导致返回舱没有降落“完美”。
大家都在担心返回舱中航天员究竟有没有受伤,当旁边的工作人员将人完好无损地带出来的时候,在屏幕前的众人都安心了。
但是大家还在后怕那个降落伞上的洞,这件事情也是网络上引起了一大波讨论。
一拨人就是说那个洞是正常的,就是降落伞上的导流孔,另有一拨人说,这就是坏掉的洞,哪有导流孔是不规则形状的。
这两拨人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候也有很多了解航天知识的人出来给大家科普。
首先那个孔确实不是导流孔,其次那个也确实是坏掉的,但是这些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
返回舱下降的速度是极快的,这时候需要的降落伞材质一定要好,并且是越大越好。
但还是要考虑这个航天工作的特殊性,不能带过重的东西,毕竟载人航天飞船带的东西有限,一定是越轻越好。
这就对降落伞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这种情况下的破洞一般都是考量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下降。
但是就有人说,这既然非常正常,为什么之前不记得降落伞有破洞的情况吗?
有人就说之前的摄影设备并没有那么清楚,所以大家可能都看不到破损的地方。
再者就是翻滚的问题,其实每一次的返回都会有翻滚的现象,只是这次大家将降落伞的破洞与其联系在一起了就有点“危言耸听”的感觉。
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返回舱的降落位置越来越准确,这次同样比之前降落得准确。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一定是航天员在返回舱中经过这样剧烈的翻滚会不会受伤。
其实这并不会像大家想的那样,和洗衣机中的翻滚,里边的衣物都要转吐了,随着滚筒的转动,衣物也在不停摆动。
航天员会坐在特制的座椅上,并且整个身体都是固定在座椅上的,会有眩晕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不会有磕碰受伤的情况。
而航天员出来返回舱的那一瞬间,所有人热泪盈眶,他们回到了阔别5个月之久的地球。
桂海潮说:“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从贫苦的小山村到太空出差的路,他整整走了三十多年。
桂海潮十几年的艰辛历程
桂海潮是第一个到空间站的“荷载专家”,当他在学校教课时看到这则招聘消息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热血沸腾的。
那是他从小的梦想,那是他在静谧的小山村中仰望星空时的愿望,那是他在看到杨利伟登上太空时深埋在心中的种子。
贫困的山村中,桂海潮的父母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读很多书,于是在桂海潮能上学之后就告诉他读书的重要性。
桂海潮也相当争气,他知道自己要想出去他就要努力学习,于是他带着父母所有的期盼一直往上爬。
他一直是班里边最认真的人,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是他的常态,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他就拿着手电筒窝在被窝里学习。
处于山村的他只知道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这可能也是幸事,因为他坚信只要他能考出去,光明就在眼前。
在所有人都在执着于清华或是北大的时候,他还在做心中那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航天梦。
终于在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之下,顺利地考上了那个离天空最近的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他没有为了突如其来的繁华的世界迷失了眼睛,相反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脚步。
9年的大学学业生涯,让他一路从本科到博士,但是他还是没有停下自己求学的脚步。
接着去到了加拿大读博士后,去学习在国内接触不到的航天知识,学成归来之后,直接成为母校的副教授。
这样优秀的履历已经让人移不开眼了,2018年,第三批航天员竟然面向荷载专家招募。
这就是桂海潮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当机立断报了名,也在之后的训练中脱颖而出。
没有人觉得这个文文弱弱的老师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正如当初没人相信这位贫困山村里的孩子能到顶尖学府一样。
但是桂海潮就是成为那千分之一,成功入选了国家第三批航天员,他也是唯一一个来自高校教师的荷载专家。
之后的他一路高歌猛进,在35岁的时候成为博士生导师,也终于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022年,那是最值得桂海潮记录的一年,那一年他成功入选了神舟十六号乘组人员。
荷载专家进入到空间站进行研究,无疑给我国航天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他也成为第一个进入到空间站的荷载专家,成为第一个在天空戴眼镜的人。
在出返回舱的那一刻,青年的梦想终于完成,梦想的帆到达了彼岸,国家的事业也向前迈出了一步。
接下来他们要进行两周的医学隔离,11月4日的时候,在隔离中的桂海潮还给自己的家乡写了一封信。
回应了家乡对他的关心,那是生养自己的家乡,在恢复中的他也不忘家乡对他的栽培。
那个贫困县也在国家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相信那个地方会越来越好,会走出来更多像桂海潮那样的英雄!
结语
桂海潮拯救自己用了十几年,他一步步地从满是泥泞的黄土地到遍地都是高楼大厦的一尘不染的柏油路。
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忘初心,回馈祖国,回馈那个培养自己的山村,反哺那个生养他的地方。
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他坚守着自己信仰,充实着自己时刻为了自己的梦想出征。
所以当机会到达桂海潮的面前的时候,他能牢牢地将其抓住,所以他能“上天”,他能见识更广阔的宇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