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放飞的100只鸟,繁殖到了两亿只,让美国每年损失8亿

综述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发展理论,自然界的物种淘汰规律其实就是适者生存,不同的物种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基因的选择和发展,最后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圈子,并且和其他的物种构成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关系。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自然自己完成调节,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结构也因此非常稳定。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外力因素开始干扰这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让许多物种去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当中,对当地的物种构成了侵略,并带去了极大的破坏。

比如一个多世纪以前,有人在美国放飞了100只鸟,按照资料的记载,这一举动其实为了丰富本地的物种多样性,但是却没想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惨重后果,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8亿美元,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椋鸟的放飞

在美国放飞的这种鸟名叫椋鸟,在欧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鸟类,从外观上看,这些鸟儿是非常漂亮的,不管是羽毛的光泽还是颜色都很引人注目,紫色和绿色掺杂在一起,十分动人。

而且它们的叫声也非常特别,不仅自己有一副好嗓子,还能模仿各种各样的鸟叫声,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非常愿意购买和饲养这种鸟类,就像训练鹦鹉学舌一样训练它们发出人的声音。

当时美国就有一位从事动物驯化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椋鸟的特别性,他觉得这种鸟不管是外表还是声音都很美好,如果可以进入美国的生态系统当中,一定会带来很好的改变,所以不久后便找来了100多只椋鸟,并亲自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进行了放飞活动。

这也是美国的上空第一次出现了椋鸟这种生物,随着时间慢慢流逝,椋鸟确实在美国顺利安了家,但是直到一段时间之后,美国人才意识到这些鸟儿的灾难性。

事实上,椋鸟的习性是集群的,而且繁殖能力非常强,它们顺利进入美国之后,很快便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甚至可以说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这种鸟儿,加上本来就不属于这里,所以椋鸟是完全没有天敌的。

在这里,它们根本不会遇到任何外部的危险,每天除了找食物就是闲逛,然后在交配的季节完成繁衍生殖。

在这样的条件下,椋鸟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长,从一开始的一百只加速扩张到了现在的2亿多只,如果在它们集中聚集的地方,还能经常看见十分壮观的集体起飞的景象,密不透风的一整片几乎把天空完全遮挡起来。

物种入侵

走在美国城市的街道上,经常都会遇到这种鸟,虽然你可能会因为它们漂亮的外表和特别的叫声被吸引,因而对它们产生好感,但是对于美国人自己来说,椋鸟是非常令他们厌烦的。

在他们眼中,这种鸟儿简直就是流氓恶霸一样的存在,它们为了找到足够的食物,常常会侵入人们的农场、果园,把粮食和果子吃得干干净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但是要想驱赶或者清除它们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们每次都是找准时机开始破坏,一旦被驱赶就会立即逃跑,谁都对它们没有办法。

除了这些之外,椋鸟也对日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多破坏,比如航空方面的事故。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架美国飞机在起飞的时候突然撞上了椋鸟鸟群,这些鸟群钻进了飞机的引擎当中,让飞机出现了严重的故障

当时便发生了坠毁,机组人员一共62人都在坠毁当中罹难,这件事也让椋鸟与美国本土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解决这些鸟儿成为了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椋鸟,美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方式从捕杀到下毒,再到投放天敌物种,几乎每一种可能有效的都被尝试过,政府也明确表示不会对这些鸟儿进行任何保护。

只可惜在这么多措施都实施了过后,椋鸟的数量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即便是在每年都消灭超过100多万只的情况下,也毫无成效。

很显然,它们的繁殖速度依然非常快,根据官方的估计,美国每年因为椋鸟所产生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超过了8亿美元,几乎令人对这种鸟儿产生了恐惧。

从生物学上说,椋鸟确实是对美国本土构成了物种入侵,谁能想象当初不到一百只的鸟儿,如今已经遍布整个美洲大陆。

归根到底,那位驯化员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在一百多年之后却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无法消除的灾难,如果他一开始能够预见到这样的后果,也许就不会再选择放飞那些鸟儿了。

结语

所以说,今天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要对物种入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不仅是环境学家和生物学家,以及政府的工作者,我们普通人也要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至少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

不能随便就把外来的物种带入原本不属于它的生态环境,因为一旦形成物种入侵,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我们无法承担的,不管是经济损失还是安全事故,最后都会给人们造成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