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三大奖项均已公布,我国还有哪些学者保留获奖希望?

大家都知道,这几天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就是诺贝尔奖的归属,诺贝尔奖共包括5个奖励项目,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

这其中,尤以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具含金量,也是全球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被不少网友誉为诺贝尔“三大奖”。

目前已经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名单,有的来自于瑞典,有的来自于法国,有的则来自于美国。遗憾的是,还没有看到一位我国学者获奖,也没有出现“华人”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一直遵循一个不成文的“颁奖规则”,那就是学科领域“不重复”,一般仅授予对学科发展作出开拓性成果的学者,比如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给了瑞典学者斯万特·帕博教授,以表彰他对于“古人类基因学”的开创性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后,我国著名学者潘建伟教授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因为他的研究领域也是“量子信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介绍中也引用了潘建伟教授的学术成果,他在读博士期间的导师获得了这个奖励,为何潘教授反而无缘这一奖项呢?

并不是潘教授的学术成果含金量不够,而是不具备足够的“开创性”,潘建伟教授的工作更加倾向于应用,归根到底还是以他的导师开创的这个学科领域为基础进行的拓展应用,在他的导师获奖之后,潘建伟教授获得物理学奖的可能也会降低不少,毕竟,同领域一般只会颁奖给做出奠基性工作的学者。那么,国内还有哪些学者有希望在未来冲击诺贝尔奖呢?

薛其坤院士

薛其坤院士是一位传奇学者,考研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

他最代表性的学术贡献就是在全世界范围首次于实验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正因学术贡献突出,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发现有可能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杨振宁教授曾评价其为“诺贝尔奖级的发现”。

卢煜明教授

卢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学知名学者,他最具代表性的贡献是发明了“无创胎儿基因检查”,他也由此被誉为无创产前检测的“奠基人”。曾获未来科学大奖以及“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在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前,他曾被众多网友认为是“热门候选”。

结语

诺贝尔“三大奖”的含金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也代表着学术界对于这些学者学术贡献的认可,我国学者虽然无缘获得这三个奖项,考虑到近年来持续增加的科研投入及不断取得的重要突破,我国学者有望在未来5-10年迎来诺贝尔奖的“爆发”。只要正视差距,持续在基础科学投入资金与人才,“诺奖级”成果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