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清洁毛孔的小螨虫,面临灭绝危机

人类一直不孤单,从出生起,我们脸上毛孔就有某种生物作伴,名字是毛囊蠕形螨。近期英国科学家以DNA定序彻底研究这些以人类脸部为家的物种,发现因太依赖人类,不断近亲繁殖后面临生存威胁。

我的脸是小螨虫温暖的家

每天晚上人们会刷牙、洗脸、擦乳液后就寝睡觉。但这时在我们脸上生活的小螨虫才正要开始一天活动。

这些以脸部为家的小螨虫,正式名称是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长度只有0.3毫米,栖息在脸部肌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附近,最常出没区域是鼻翼与眼睫毛。

First off, yes, there are tiny mites on your face (90% chance, anyway).

These little critters, known as Demodex folliculorum, feast on the oil that oozes from your hair follicles. (Aren’t they cute)”

超过90%人脸上都有毛囊蠕形螨,但牠们唯一传播路径只有从母亲传给孩子。(Source:Pixabay)

因为爱你,改变基因

佩罗蒂表示:“我们分析毛囊蠕形螨与其他类似生物基因排列方式很不一样,这可能是牠们太适应人类毛孔的隐蔽生活,故改变了DNA,也导致牠们出现特别的身体构造与行为。”

研究人员发现,节肢动物负责调节何时清醒、何时睡觉的基因,在毛囊蠕形螨DNA已看不见了,这也让毛囊蠕形螨极依赖人类作息。佩罗蒂解释:“入夜后,当我们熟睡,毛囊蠕形螨才会拜访毛孔,然后在里面爱爱、生小孩。”

人类会在夜晚自动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当栖息在皮肤上的毛囊蠕形螨发现到褪黑激素上升,就会醒过来活动;相反地,白天人类褪黑激素下降,毛囊蠕形螨这时就回到毛孔内入睡。

另毛囊蠕形螨只在夜间活动,研究也分析出牠们不再有免于紫外线伤害的基因。

走向灭绝一条路

虽然约从2亿年前起,螨虫就与人类、哺乳动物创建亲密关系,但毛囊蠕形螨却过于依赖人类,形成只会从人类母亲传到小孩身上的机制。也就是说,毛囊蠕形螨不会离开人脸找寻新交配对象,即便人类频繁交换毛巾擦脸,自家毛囊蠕形螨也不会跑到对方脸上。

这样近亲繁殖也使毛囊蠕形螨遗传多样性慢慢丧失,代代相传后,毛囊蠕形螨基因差异性越来越小。当基因库不再有变化,最后就会面临灭绝。

跨越物种的友谊

此次研究,研究人员也消除过去错误推论,希望替毛囊蠕形螨扳回一点名声。

毛囊蠕形螨一生约2~3周。过去人们推论毛囊蠕形螨没有肛门,会将所有粪便存在体内,死去时造成人类皮肤出现发炎反应或痤疮问题。但这次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牠们有肛门。

此次研究共同作者、英国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自然科学学院研究者布雷格(Henk Braig)澄清:“长久以来毛囊蠕形螨都被错怪了。从研究得知,牠们长久以来与人类的关系,让牠们发展出对人类有利的部分,举例说,牠会让我们的毛孔不会堵塞。”

两位英国研究者希望这次研究后,人们重新评估这些生物对人类生活的用途。毛囊蠕形螨对皮肤健康有好处,其实牠们与人类和平共处,是共生的好伙伴。

但人类能避免毛囊蠕形螨走向灭绝之路吗?佩罗蒂表示“我认为我们无法阻止自然,而且我们也不该这么做。但维持健康的肌肤就够让牠们繁衍下去”。

(首图来源:““User:Alan R Walker (talk) 09:16, 28 January 2014 (UTC)””,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