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进展

2025年06月08日16:10:20 科学 6134

新华社南宁6月8日电(记者黄凯莹、田子骏)世界海洋日来临之际,广西大学珊瑚礁科研团队在地处北纬21°的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收到了最好的“节日礼物”——历经11年的坚守、探索和科研攻关,团队在涠洲岛海域实现珊瑚可控大量产卵。

据了解,这一进展标志着涠洲岛海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珊瑚的“避难所”的可能性大增。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虽然仅占海底面积的0.2%,却养育着25%的海洋物种。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全球珊瑚白化现象日益严重,涠洲岛珊瑚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60%骤降至2015年的不足5%。自2015年开始,广西大学科研团队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投身到海底“造林”中。

从“种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进展 - 天天要闻

团队成员在涠洲岛海域管护已“种”下的珊瑚。新华社发

“种珊瑚”,是通过潜水作业将培育的珊瑚苗从苗圃移植到海底构筑的人工礁体上的作业方式。“这种修复技术就像‘扦插造林’。”团队成员、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黄雯介绍,团队于2017年至2022年间在涠洲岛海域建成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珊瑚礁生态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活珊瑚覆盖率在3年内从约5%提升到了20%。随着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推进,在北海市政府和涠洲岛管理委员会等多方大力支持下,涠洲岛海域进一步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珊瑚450亩,这片“海底森林”长势趋好。

从“种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进展 - 天天要闻

“海底森林”长势趋好。新华社发

然而,要真正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必须让珊瑚种群“自然繁衍”。团队成员、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巩三强解释称,珊瑚有性繁殖是其“自然繁衍”的重要途径,即让珊瑚在海底“播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恢复种群遗传多样性,还能培育出更具适应力的珊瑚。”

今年5月,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团队分为三支科研小队驻守涠洲岛,采用珊瑚排卵预测技术、规模化精卵收集技术、生殖细胞液氮长期保存技术和耐高温虫黄藻移植技术,为“育珊瑚”提供技术保障。

从“种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进展 - 天天要闻

图为团队在海底拍摄到的珊瑚释放的粉红色精卵团。新华社发

5月18日,团队依据珊瑚性腺发育监测及环境参数分析,精准锁定了涠洲岛珊瑚产卵的72小时“黄金窗口”。野外组潜入海底在修复区拍摄到珊瑚大量释放粉红色精卵团的珍贵画面;浮排组启动流水控制系统并采用生殖细胞促排技术收集到大量修复区种植的鹿角珊瑚等种类的精卵细胞;实验室组则争分夺秒进行精卵分离和冷冻保存,为建立我国珊瑚“生殖细胞库”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观察成功拍摄到修复区的珊瑚大量排卵的过程。巩三强说,这说明了该区域的珊瑚可以达到很好的性成熟,它们排出大量的生殖细胞,可通过有性繁殖可以辐射到周边,带动更大区域的自然生态修复。

从“种珊瑚”到“育珊瑚” 海底“造林”有了新进展 - 天天要闻

涠洲岛海域的珊瑚正在排卵。新华社发

涠洲岛位于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水温相对较低。广西大学珊瑚礁科研团队的实验室里,一个个液氮罐里保存着来自不同珊瑚种群的生殖细胞。“它们就像珊瑚的‘诺亚方舟’,为未来的生态修复保留希望。”团队负责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余克服说,下一步,团队将重点研究珊瑚遗传育种、幼体的规模化培育和定向移植技术,继续推进海底“造林”。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闻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理想汽车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数量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发社交媒体表示,之所以近两年加速建设充电站,主要是先为理想的纯电用户们持续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用车环境。未来,理想还将持续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设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