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T/CSAE 434-2025),这一重磅文件不仅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的科学定义,更以“失重率<1%”的量化指标划清技术边界,彻底终结了行业长期存在的概念混战。这项由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5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的标准,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再次抢占全球话语权,为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按下“加速键”。
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超高能量密度,被普遍视为动力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然而,过去数年间,行业对“全固态”与“半固态”的界定始终模糊不清。部分企业将含少量电解液的混合固液电池包装成“全固态”,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此次新标准的出台,首次从技术层面明确要求:全固态电池必须实现离子100%通过固体电解质传递,彻底摒弃液态物质。这一严苛定义不仅为技术研发指明方向,更通过“真空加热失重率<1%”的科学测试方法,为行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检测标尺。
标准的核心创新在于“失重率”测试法的提出。按照规定,样品需先通过破口目视检测排除显性液态残留,再经120℃真空干燥6小时后,若失重率低于1%,即可判定为全固态电池。这一方法经过多轮试验验证,误差率低、结果稳定,覆盖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主流技术路线。业内人士指出,该标准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技术细节上,更通过参数优化(如温度、时间等)确保安全性与普适性,为不同技术路线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
新标准的落地,对企业研发和市场秩序形成双重推动。一方面,企业可依据标准明确技术路径,避免资源浪费在“伪全固态”研发上;另一方面,检测机构能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推广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一标准将有效遏制“伪全固态”产品的误导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重塑行业信任。目前,日本、欧美等国家尚未出台同类标准,中国率先建立技术规范,不仅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中国方案”,更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值得关注的是,新标准的发布已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5月23日,固态电池概念股集体爆发,滨海能源连续五日涨停,海辰药业、英联股份等个股单日涨幅超10%。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波热潮背后是市场对中国标准落地的信心。随着技术边界清晰化,产业链上下游将加速协同,从材料创新到设备适配,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前沿技术领域,推动更多团体标准先行先试,为国家标准预研提供实践支撑。在全固态电池之外,智能底盘、智能座舱、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也将成为标准制定的重点方向。可以预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话语权将进一步扩大,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方案”正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