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35年依然“宝刀未老”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2025年05月20日09:12:20 科学 1297
运行35年依然“宝刀未老”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 天天要闻

35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送入近地轨道。自那时起,它便开启了空间科学的新纪元。其拍摄的生动图像以及带来的无数科学突破,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为新一代望远镜的开发带来启发。

35年后,尽管它的“继任者”——“宜居世界天文台”已提上日程,但哈勃望远镜依然“宝刀未老”,在天文学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捕捉地面望远镜无法观测的景象

1990年4月24日,哈勃望远镜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此后,它便一直停留在距离地球表面约515公里的轨道上。在这个有利位置上,哈勃望远镜几乎能毫无阻碍地观测宇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球大气层产生的干扰和模糊效应。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报道,哈勃望远镜与其他望远镜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它能收集电磁波谱中紫外光部分的数据。这对于理解温度超过数万摄氏度天体至关重要,比如大质量恒星黑洞附近的混乱区域。

地面望远镜无法观测来自太空的紫外光,因为地球大气层会阻挡大部分紫外光。尽管其他一些空间望远镜对紫外光敏感,但它们拍摄的图像要模糊得多,而哈勃望远镜则具有一双“慧眼”,其观测的清晰度是以往传统地面望远镜的十倍。其极高的灵敏度能捕捉到亮度仅为人眼所能看到的最暗恒星十亿分之一的天体。而同样以拍摄壮观图像著称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则对紫外光不敏感。

“在较短的紫外光和可见光波段,哈勃望远镜在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仍然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美国斯图尔德天文台天文学家凯文·海恩莱恩说。

运行35年依然“宝刀未老”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 天天要闻

仍是最受欢迎的天文设备之一

对于一台空间望远镜来说,35年的“服役期”已经相当漫长。

“令人惊奇的是,35年后,哈勃望远镜仍然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是科学发现和论文发表领域的‘主力’。”美国太空网援引美国西南研究院科学家库尔特·雷瑟福德的话称,“科学家们申请使用这台设备的时间,比实际可使用的时间多出好几倍,这意味着只有最顶尖、最出色的观测想法才能被哈勃望远镜选中。”

欧洲空间局官网报道,为了延长哈勃望远镜的寿命,从1993年到2009年,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5次维修,包括为其升级相机、计算机和其他支持系统

如今,它已经进行了近170万次观测,观测了大约5.5万个天文目标。截至今年2月,科研人员基于哈勃望远镜的发现所撰写的论文已超过2.2万篇,被引用次数超过130万次。哈勃望远镜收集的所有数据都已被归档,目前数据总量已超过400太字节。申请利用哈勃望远镜进行观测的科学家人数是实际获得观测机会人数的6倍,这使得哈勃望远镜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天文设备之一。

运行35年依然“宝刀未老”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 天天要闻

维护还是退役面临两难选择

在1990年之前,地面上那些性能强大的光学望远镜,观测范围仅能触及宇宙的一半。对于宇宙年龄的估算,各方观点大相径庭。当时,人们只是怀疑超大质量黑洞是一系列罕见高能现象背后的能量源泉。而且,在那个时期,尚未在任何一颗恒星周围发现过行星的踪迹。

哈勃望远镜则取得了众多突破性发现。它通过深空场观测,揭示了无数早期宇宙中的星系;精确测量了宇宙的膨胀速度,为宇宙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普遍存在,改变了人们对星系演化的认知;首次测量了系外行星的大气层,开启了系外行星研究新纪元;也为发现加速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哈勃望远镜现在已超期服役,远超其最初的设计寿命。其最近一次维护任务是在近16年前。英国科技新闻网站The Register报道称,目前,NASA没有安排任何维护任务,而且轨道衰减意味着,这台望远镜迟早会以某种方式返回地球。

运行35年依然“宝刀未老” ,超期服役的哈勃望远镜再续传奇 - 天天要闻

不过,哈勃望远镜还能再进行一次维护吗?航天器还能提升到更高的轨道吗?从技术上讲,答案是肯定的。然而,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即便通过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并确保其能受控进入大气层,但相较于继续运行所带来的收益,以及其他即将投入的观测能力更强的天文台,哈勃望远镜的实际价值究竟还有几何?

另一方面,NASA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由于美国政府大幅削减NASA的财政预算,NASA的整体经费预计将从248亿美元大幅削减至188亿美元。届时,NASA连发射一座已完工的南希·格雷斯·罗曼空间望远镜都可能捉襟见肘,更遑论承担延长一台“高龄”望远镜寿命的任务了。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希望哈勃望远镜能坚持到40岁“生日”。

来源:科技日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 天天要闻

自然教育|| “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

【来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_工作动态】当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生态密码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创新脉动不期而遇,一场以“‘趣’探湿地植物 科技点亮变废为宝新绿光”为主题的跨界盛宴,在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精彩上演。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变形的弹性电池 应用前景广阔

【CNMO科技消息】据报道,一种全新的弹性电池正在为可穿戴设备、医疗设备和软体机器人带来供电方式的变革。这种电池由瑞典一所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具备极强的柔韧性,即使被拉伸到原来长度的两倍,依然能正常工作。 这款电池使用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可以3D打印成各种形状。这为设计贴合人体曲线或模仿生物动作的电子...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 天天要闻

身高不足4厘米,最小电动自主双足机器人问世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团队宣布研制出已知全球最小的电动自主微型双足机器人“Zippy”。这款机器人身高不足4厘米,凭借其精巧的机载电池、执行器与控制系统,不仅能自主启动,更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完成行走、转弯、跳跃及攀爬等动作。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 天天要闻

撒哈拉沙漠动物在北非繁衍生息

撒哈拉沙漠远不止骆驼和沙子。如果你想象的是一片只有热浪和风滚草的沙海,那么是时候重新考虑撒哈拉沙漠的动物了。地球上最大的炎热沙漠里到处都是生命,从速度如闪电的昆虫到能抵抗北非极端气候的超级寒冷哺乳动物。让我们来探索一些以撒哈拉沙漠为家的最非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 天天要闻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改变化学环境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与亮度的方法,为设计先进发光材料开辟了新途径。高等经济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化工合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同时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和亮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这些元素的发光特性具有高度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 天天要闻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一、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黄鹌菜隶属于菊科黄鹌菜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100厘米之间,茎直立,基部常带淡紫红色,表面具纵棱,被稀疏细软毛或近无毛。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 天天要闻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子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动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研制的成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转子的性能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复杂,转子系统不断向高转速、细长轴的方向发展,其工作转速往往高于弯曲临界转速。在高转速下运...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 天天要闻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受邀参加上海科技节。结束三天的上海之行,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馆长乔·昆顿-图洛克兴奋地告诉记者:“走红毯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上海充满创新活力,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科技的存在感,公众参与热情也很高,是一座让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的城市。”英国国家科学和媒体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