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2025年05月16日15:23:03 科学 1795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牛蛙这玩意儿啊,过去被人当成是下酒菜里的顶流,麻辣烫里的主角,夜市小摊最闪亮的明星。

可现在不少人开始犯嘀咕了:这玩意还能吃吗?这问题,其实背后远比想象中复杂多了,不光是“吃”这么简单。

就像家里那台老电视,坏的不是屏幕,是电路板早就锈穿了。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牛蛙的事儿,看起来是“肉有没有问题”,但实质上,和肝脏、内分泌、环境激素,甚至大脑神经系统都扯上了。

先说个大实话——现在有些牛蛙,真不能随便吃。

有医生就提醒了,说有几种牛蛙啊,吃了之后,不是拉肚子那么简单,是能把人直接送进医院的。

大家可能以为这是因为肉里残留了抗生素、重金属这些“老问题”。

但这里有个冷门的说法,很多人压根没想到:牛蛙吃多了,可能会扰乱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整个人的代谢节奏。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怎么讲?人体的甲状腺激素调节着新陈代谢速度,就像车子里的油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中的研究提及,某些生物体内存在残留激素。

尤其是甲状腺干扰物(Thyroid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TDCs),一旦摄入过量,会让人体的T3和T4水平忽上忽下。

牛蛙在人工饲养过程中,为了让它长得快,会喂一些添加了促生长激素或含有微量类固醇的饲料。

这些东西不是说你煮一煮就全分解了的,真没那么乐观。

尤其是市面上一些来源不明的牛蛙,根本不知道是吃了什么长大的。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有个数字可以参考一下。广东一项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某些牛蛙养殖场排出的水体中,检测出17β-雌二醇浓度超标达45%,还有激素类药物氯倍他索、地塞米松等微量残留。

虽然残留量低到用“微克/升”来计算,但食物链的放大作用下,一只牛蛙肚子里到底藏着多少,没人能拍着胸口说清楚。

长期吃这些带有激素残留的肉,对身体影响就是缓慢但持续的,就像熬夜,不会马上让人猝死,但五年十年下来,一身病。

更糟的是,牛蛙的肉组织结构和普通家禽不一样,它的结缔组织含量偏高。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这些结构若处理失当,在高温环境下便极易产生AGEs(晚期糖化终产物)。这类物质被多项研究证实跟慢性炎症、糖尿病、甚至老年痴呆有关。

德国汉堡大学在2019年的实验里,给小鼠长期喂食含AGEs的高温烹饪蛋白质后,小鼠的胰岛β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胰岛素分泌效率降低了42%。

这个损伤是累积型的,你今天吃一点没事,下周再来一盘,三个月后习惯成自然,到头来是“为什么我的血糖控制不住了?”

还有一点容易被大家忽略——牛蛙的免疫系统天生比较弱,它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和病毒。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在野外,它是寄生虫的天堂,在养殖池里更是交叉感染的温床。

有一次江苏省某地农业厅抽检了当地市场的牛蛙样本,发现大约有12%带有“肺吸虫囊蚴”,一种会穿过肠壁,进入肺部甚至脑部的寄生虫。

你以为煮熟就安全?不好意思,这玩意儿对热的耐受性比一般想象中强,100度水温至少得持续沸煮12分钟以上才彻底失活。

可现实中有几个人吃牛蛙火锅能煮那么久?火一关,捞出来就入口了。

再说点让人后脊梁发凉的东西:牛蛙体内的微生物耐药基因库问题。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这听着有点陌生,但其实已经被很多流行病学家盯上了。牛蛙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水体密集的环境下,不加抗生素根本活不下来。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抗生素残留并非最为可怖,更为骇人的是,这些牛蛙身上所携带的耐药菌会传染给人类。

南昌大学曾对市售牛蛙表皮细菌做过检测,发现超过35%的样本中含有ESBLs型耐药菌株,对常用的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几乎无效。

如果这些菌落转移到人类肠道,哪怕只是短时间的定殖,都可能让日后的感染治疗变得极其困难。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再来提一个奇怪但重要的连锁反应:长期摄入牛蛙可能与皮肤问题有关,尤其是中重度痤疮反复发作

这不是扯淡,是和“内分泌紊乱”挂钩的。

痤疮不只是油脂分泌多这么简单,它背后是雄激素水平波动、皮脂腺过度反应,还有肠道菌群紊乱三管齐下。

牛蛙肉里的潜在激素残留和抗生素,会扰乱肠道菌群平衡。

有医生观察,某些年轻患者在高频次摄入夜市牛蛙类食物后,皮肤状况明显恶化,脸上冒痘时间周期延长,红肿加剧,用药难治。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这不是个案,北京协和医学院曾针对饮食与痤疮关系做过横向研究,结果显示高蛋白动物源饮食,尤其是非正规饲养来源的,和中度痤疮爆发有关联性达到71%。

而再扯得远一点,牛蛙的食物结构还会影响人脑里一个神经递质的释放,那就是谷氨酸

这是个很细的点,不容易被关注,但挺吓人的。

谷氨酸在大脑中起着“点火器”的作用,过多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进而增加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牛蛙肉中富含谷氨酸本身没错,但关键是它跟调味料中的味精、酱油一起炒,高浓度复合谷氨酸进入体内,会让部分对这类物质敏感的人产生慢性焦虑的生理基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神经科学系在2021年的研究中指出,谷氨酸代谢紊乱在青少年慢性焦虑症人群中出现率超过56%。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来源正规、少吃就行了?

其实不止是“吃得多不多”的问题,还有一个很多人没想过的点:这几种牛蛙,吃法本身就错了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特别是用牛蛙煲汤、牛蛙粥、油炸牛蛙这种,简直是激素萃取仪。

水煮和油炸这两种方法,一个是促激素溶解进汤里,一个是让AGEs最大化释放。

很多人还觉得喝汤更滋补,其实是把所有激素残留和可溶性重金属全喝进去了,尤其是对小孩和孕妇来说,影响是乘以好几倍的放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邱艺燕,欧秀华,陈嘉祥.2011—2018年厦门市集美区霍乱监测结果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1,19(02):95-97.

牛蛙还安全吗?医生提醒:若不想进医院的话,这4种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极危”物种低斑蜻,现身白洋淀 - 天天要闻

“极危”物种低斑蜻,现身白洋淀

最近,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在白洋淀观测到低斑蜻的成虫种群活动,经上海海洋大学专家鉴定,确定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有关专家称:这一发现标志着白洋淀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已成功重建符合清洁指示种生存的
危地马拉城奥罗拉动物园的动物 - 天天要闻

危地马拉城奥罗拉动物园的动物

(外代二线)危地马拉城奥罗拉动物园的动物这是5月15日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的奥罗拉动物园拍摄的大食蚁兽。新华社/法新这是5月15日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的奥罗拉动物园拍摄的海岛狐蝠。新华社/法新这是5月15日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的奥罗拉动物园拍摄的棉冠狨。新华社/法新这是5月15日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
在鸟儿的世界里,春天似乎更长一些 - 天天要闻

在鸟儿的世界里,春天似乎更长一些

北京的春天很短。这或许是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共识。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靠北,立春时节,天气还异常寒冷,可以说丝毫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判定入春,在气温上倒是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依据《气候季节划分》,北京的入春时间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此时,北京城内已是春暖花开,公园里的山桃、樱花、玉兰等争相开放,其他的植...
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 - 天天要闻

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

重读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心中的一个困惑得到解答。老一辈科学家靠什么方法,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文中记载,黄旭华有一个观点近乎口头禅:“在现代,尖端通常不过是常规的组合……综合就是创造。
天文学家警告:地球或遭“鸟翼”状太阳喷发冲击 - 天天要闻

天文学家警告:地球或遭“鸟翼”状太阳喷发冲击

周二,天文学家观测到太阳北半球出现巨大的“鸟翅膀”状喷发,过热等离子体波汹涌翻腾。 这股太阳物质细丝长度超过100万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两倍还多。如今,科学家预测,此次细丝喷发的一部分....
潮声丨从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万年前灭绝的恐狼“复活” - 天天要闻

潮声丨从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万年前灭绝的恐狼“复活”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谢丹颖 张苗恐狼是啥?如果你看过前些年大热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应该对冰原狼有印象吧?冰原狼的原型,正是恐狼,已在地球上消失万年之久。如今,它们“复活”了?恐狼曾在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以斯塔克家族的伴侣而闻名,但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