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天文学家观测到一场罕见的巨型太阳活动——一片跨度超96万公里的炽热等离子体带从太阳北半球喷发,形成壮观的“鸟翼”状结构。这场爆发可能在未来24小时内对地球产生轻微冲击,或引发地磁扰动及极光现象。
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记录,此次喷发的等离子体带长度达96万公里,是地月平均距离(约38.4万公里)的两倍多。尽管大部分物质朝向太阳北极喷发,避开了地球轨道,但科学家认为,其尾部激波可能“擦过”地球大气层。极光观测者尤雷·阿塔纳科夫在社交平台分析称,此次爆发若直接命中地球,可能引发最高级别的g5级极端地磁暴。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由强磁场束缚。当磁场失稳时,暗条可能断裂并释放巨大能量,形成日冕物质抛射(cme)。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专家杰克·大众特解释:“这类爆发本质上是高能粒子流,若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可能干扰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甚至电网系统。”此次喷发后,太阳表面留下冷却的暗色“疤痕”,暗示部分物质可能朝地球方向扩散。
极光摄影师文森特·莱德维纳将此次爆发称为“鸟翼”或“天使之翼”事件,并惊叹其规模远超近期观测的其他太阳活动。空间天气物理学家塔米莎·斯科夫博士指出,双暗条爆发产生的cme存在20%概率引发中强度地磁暴,但大规模破坏性影响的可能性较低。英国气象局预测,若冲击发生,苏格兰北部或有机会观测到极光,但需借助长曝光摄影设备捕捉微弱光线。
地磁暴对现代社会的潜在风险包括短波通信中断、卫星轨道偏移及电网波动。不过,此次事件中地球仅受“擦边”影响,专家评估实际威胁有限。大众特补充道:“带电粒子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的极光,本质上是地球磁场抵御太阳风暴的‘副产品’。”
目前,全球天文机构正持续监测太阳活动动态。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太阳爆发对太空和地面技术系统的潜在影响,而极光爱好者则期待这场“宇宙焰火”带来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