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蓝海101”号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以下简称“蓝海101”号调查船)再次圆满完成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顺利返航。
黄海所党委书记赵宪勇,副所长叶乃好、邵长伟,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副主任吕泽华教授以及黄海所相关部门人员等到码头迎接,并就采集的代表性大洋渔业生物样品与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进行了现场交接。活动由叶乃好主持。
“蓝海101”号调查船船长禹昊和航次首席科学家吴强博士分别就海上运行情况和调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报,并简要分享了此次航次任务的收获。
禹昊介绍,本航次出海119天,总航程21000海里,约4万公里,相对于绕地球赤道一圈,特别感谢大洋航次调查中全体56名工作人员,大家兢兢业业,克服暑热高温、恶劣海况和远洋调查经验不足等困难,以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践行着黄海所“团队协作、勇于担当、严谨求实、拼搏奉献”的渔业科考精神,奋力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圆满完成黄海所第二次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调查任务。
吴强介绍,该航次完成了13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调查工作,涵盖渔业资源、浮游生物、渔业声学、理化环境、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共采集到渔业生物220余种,保存了约5000份生物标本,将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提供大洋渔业生物样品171种、1500余尾。这次科学调查,有助于我国掌握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状况,有助于掌握鱿鱼类、金枪鱼类等主要经济种类渔场形成的环境基础、资源补充动态,有助于开展渔业生物资源量评估,为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黄海所领导为航次各小组代表颁发了穿越赤道证书。
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副主任吕泽华教授表示,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工作组历经近4个月的跨年奋战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取得了重大历史突破,用科学之网丈量了深海奥秘,后续工作组将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和数据,助力我国在国际渔业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邵长伟认为,“蓝海101”号调查船再次执行大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印度洋海域远洋渔业生物标本,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做出了巨大贡献,后续黄海所将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从细胞、基因、微生物、标本等水平上进行样品的保存和利用,进而实现样品价值的最大化。
航次首席科学家吴强代表调查工作组与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研发中心副主任徐东进行了海洋渔业生物样品交接。
赵宪勇表示,积极开展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科学评估调查,对指导远洋渔业生产、支撑国际渔业管理、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蓝海101”号调查船远赴印度洋执行科学调查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全部科学调查任务,获取了详实而宝贵的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为支撑大洋渔业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希望大家在航次结束后,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数据样品分析研究,扎实做好渔业资源评价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捕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的科技支撑。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