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2023年12月30日22:55:19 科学 1529

随着年关将至,2023年已经到了最后一天了。不少人今年受大环境的影响,不仅没有挣到钱,还丢了工作,真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好的事情都聚集在一起了。一些善男信女人为了来年能顺风顺水,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放生”花招。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为何叫“放生”花招?主要由于放生的行为实在是太奇葩,比如将北极狐放生到沙漠中,把淡水鱼扔进海里等,甚至出现放生矿泉水、鳄雀鳝、鱼豆腐等行为,放生可谓是千奇百怪,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近日在江苏南京的一个公园出现有人放生“牛奶”的行为。

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在江苏南京的一个公园内,大量善男信女在公园内将大量牛奶倒在河内。根据知情人透露,他们将整箱的牛奶倒在桶里,一起倒入河道内(倾倒的河道属于长江)。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在三名男生将牛奶倒入河内后,江面局部地方瞬间呈现乳白色,岸边的一些女性十分虔诚地说着什么。对此当地公园的管理人员表示,听说过这个事情,但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不允许这种行为发生。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有网友表示,“还不如直接放生钱”“孔子没看懂,孟子没看懂,老子也没看懂”“这样的就要抓起来罚款!并列严厉打击那些组织的人!捐给孤儿院不香吗?!”等等。那么,将大量牛奶倒入河道内的危害有多大?

奇葩的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

“放生牛奶”是今年出现最新的放生类型,相较于放生活体生物而言,放生牛奶短期内可能不会出现严重的危害,但是其行为潜藏着巨大危害,严重可威胁生态平衡。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第一、放生牛奶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有机物,当这些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会在水中分解,从而消耗水中的氧气。这种现象导致水体缺氧,对水中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第二、放生牛奶中的有机物还可能成为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养料,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形成藻华,进而影响水质和生态平衡。藻华会使水体变得浑浊,阻碍光线的透入,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第三、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浓度急剧下降,从而对水中生物造成窒息。这对于水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生物死亡,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因此,放生牛奶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保护水体环境,我们应该杜绝放生牛奶的行为,同时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大量牛奶倒入长江,或将破坏长江禁渔计划

长江作为我国的母亲河,横贯东西,孕育了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长江全流域共分布有416种鱼类,其中纯淡水鱼类有362种,长江特有鱼类178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淡水鱼原种场。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12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在长江流域生息。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数量最为稀少的鲸类之一,令人惋惜的是,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为了挽救长江的生态环境,目前长江已正式实施了“十年禁渔”计划。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让长江灭绝的生物有望重新回归大自然,使长江的生物资源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也是白鲟再次出现的最后一丝希望所在。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十年禁渔”对长江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它有望增加长江流域的生物种群数量;其次,扩大水生生物种群有利于长江流域水生系统的稳定;第三,大量生物种群的出现有望净化长江流域的水质;最后,这一举措有利于大型生物种群的栖息生活。

因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十年禁渔”计划,我们有望见证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为后代留下更为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也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奇葩!江苏南京多人聚集放生牛奶,危害有多大?背后暗藏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然而,在我国江苏南京出现大量年轻人在长江流域出现放生“牛奶”的行为,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了我国长江禁渔的计划,严重甚至可能破坏“长江禁渔十年”计划。

总结

长江内“放生”牛奶,不一定是喂鱼而是对鱼类的天敌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大量繁殖,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最后,呼吁放生前一定要做好攻略,切勿做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让“无知”的你成为千古罪人。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 天天要闻

从开伞到落地 如何准确捕捉“嫦娥六号”图像?

今天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采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景象测量分队在着陆场布设多台小型无人测控设备,构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号,到家!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到家!

今天,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探测器已于本月初先后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采样、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等工作。欢迎回家致敬追梦的中国航天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 天天要闻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AI技术厉害在哪?业内人士:将支持虚拟员工等未来智能产品创新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各获奖项目中,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关联的项目明显增加,涉及多语种智能语音、智能车联网、智慧高速、超级计算等应用场景。其中,“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
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准备就绪 静待“天外来客” - 天天要闻

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准备就绪 静待“天外来客”

嫦娥六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稍后将进行转运,后续还将进行样品开舱,并交接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进行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我身后就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地面应用系统,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着陆采样时的全景图,当时就是在这里回传生成的。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