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是标准的三舱结构,2021年4月份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历程正式开启。此后经过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中国空间站开始建设,随着梦天实验舱完成水平转位动作,中国空间站形成了标准的T字型结构,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也具有标志性,至此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算是步入尾声了!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仅有的两个实验舱,它们虽然在外形规模上比较相似,但是作用却完全不同。
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那个时候空间站组合体是“I字形”结构,到了9月份问天实验舱实现转位,从前向对接口水平转移到径向停泊口,中国空间站变成“L形结构”。而梦天实验舱的从发射到入轨对接,再之后进行水平转位动作,多个步骤一气呵成,用了短短的几天时间。
随着梦天实验舱完成水平转位动作,中国空间站成为标准的“T字型”结构,这也是未来中国空间站的主要结构形式,变化的只是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
目前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11月1日梦天实验舱完成入轨对接动作,11月3日实现了在轨水平转位动作,从前向对接口到水平停泊口,而就在3日下午15时,三名航天员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这也是中国空间站真正的“工作室”。
梦天实验舱主要分为四部分:资源舱、气闸舱、载荷舱以及工作舱。和问天实验舱完全不同,梦天上并没有配备供航天员休息的睡眠区,并且主要是各种科学载荷,因此梦天实验舱又被称为“工作室”。
航天员主要是在梦天实验舱里进行工作,之后在问天实验以及天和核心舱内进行休息。新发射的梦天实验舱科学载荷比较多,一共包含了13个科学实验机柜以及37个舱外载荷接口,对比之下天和核心舱有3个科学实验机柜,问天实验舱有8个科学试验机柜以及22个舱外载荷接口。
还有非常大的不同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可以供航天员太空行走使用,随着问天实验舱的升空入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上的出舱口已经成为备份。
而在新发射的梦天实验舱上,同样也存在气闸舱,只不过这个舱口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并不支持航天员的进出。随着中国空间站形成标准的T字形结构,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马上就要完成。未来它还会迎接一批批新的客人。
目前在空间站中执行任务的是神舟十四号的三名航天员乘组,按照计划他们还会在空间站中等待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以及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到来。
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按照计划会在太空中进行任务交接,一起飞行7-15天的时间,之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带着航天员乘组返回地球。而进入2023年就是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的时间,它还会迎接很多新的客人。
首先是中国第三批航天员,目前中国一共有三批航天员,正在执行任务的就是第一批航天员杨利伟那一批,第二批如陈冬、王亚平、刘洋、叶光富等等,而中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一共有18名,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其中有1名女航天员。在今年的早些时候中国第三批航天员还在沙漠中做训练,而按照相关媒体的消息,2023年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运营阶段后,中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也将会参与其中。
当然除了中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会成为中国空间站的新“客人”之外,还会有外国宇航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它们也算是新的客人。
11月1日根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说法,中国已经和多个航天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目前一共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这就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未来一定会迎来外国宇航员,当然前提是这些外国宇航员要想进入中国空间站必须要学会外语,不然连操作系统可能都看不懂。
尤其是随着国际空间站步入暮年,随时随地都面临着退役的危险,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太空中将只会有中国空间站在飞行,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外国宇航员渴望参与到中国空间站项目中。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