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梦天舱经历过方案的重大调整,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令人难忘。梦天实验舱原名是“巡天舱”,由工作舱、载荷舱和资源舱三舱组成,安装的载荷是中国最大的最先进的巡天光学望远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后简称八院)承担梦天实验舱的抓总研制工作。自2011年开始,项目经过3年方案设计、6年初样研制、2年正样研制,正经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2014年春节,项目方案阶段工作接近尾声之时,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挑战。经过工程论证,搭载的巡天光学望远镜载荷要采用独立飞行器的方案,与空间站保持长期的共轨飞行。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计划经理刘慧颖看来,这种变化是国家不断追求卓越的结果。同时,这也意味着实验舱方案将发生彻底改变。
变成什么样,才能满足“建站为应用”的要求?成为八院面临的棘手问题。常规论证一个新飞行器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此时留给八院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八院的航天人顶住了压力,将拓展应用能力设为主攻方向,迅速整合“结构特长、机构创新、系统集成”三大优势能力,集智攻关。
经过多次的头脑风暴,从理念和设计上创新,提出了“货物进出气闸”功能,给载荷舱开了两扇天窗,增加了货物气闸舱,安装了自动舱门,安装了可两级伸出,90度灵活转弯的载荷转移机构,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进出功能。
“小小的空间,发挥大大的效能,用上海话讲,就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实在是妙得很。”刘慧颖声情并茂地把她所经历的故事讲给记者听。
刘慧颖说,这套载荷转移机构从构思到设计,时间非常紧,为此,设计部门组织了一次“华山论剑”活动,几个小组进行PK。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系统副总师柏合民同样深有体会。他清楚的记得,所有参与研制的小组共搭建出了7个方案,评判交流中大家毫无保留,互谈优缺点,最后是三个方案捏碎融合形成了一套最终方案。最终形成的这套技术方案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刘慧颖提到,这一次的方案调整还催生了一项特别的任务,那就是梦天实验舱可以支持在轨释放微小卫星。空间站化身为母港,既可以释放百公斤级的微小飞行器,也可以释放多个规格的立方星,提供了火箭发射以外的另一个渠道,小飞行器可以更加低成本进入太空了。
八院的航天人向这场攻坚战倾注了满腔的热忱和全部的激情,让实验舱的实现了完美的蜕变。2015年的春天,他们给实验舱取了这个特别美丽的名字——梦天,环宇追梦,承载了中华民族和全球华人的飞天梦想。
如今,“梦天”扬帆起航,逐梦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