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外来物种,也可以“飞翔”两个心脏,1个主脑8个附脑

2022年10月17日11:26:54 科学 1487

人们都知道鸟类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很少人知道海中的鱿鱼也可以“飞翔”,19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人曾目击到“飞翔”的鱿鱼。 海洋生物学家奥多更是通过几十年的观察,证实了鱿鱼确实可以在海面飞行一段时间,他也是首个在实验中观察到鱿鱼飞行的科学家。 确切地说,飞翔的鱿鱼其实是在贴近海面的空中短距离滑翔,1970年,他将一群鱿鱼放入实验室中的海水池之中以便观察鱿鱼的习性,隔天他在水池外发现了几只脱水死亡的鱿鱼,这几只鱿鱼是如何来到水池外的呢?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工作人员将池中的水位降低了1米,关灯后,通过监控设备观察鱿鱼是否会再次逃出水池。 不出所料,当灯光熄灭后,水池开始翻涌起来,鱿鱼开始纷纷跃出水面,向空中弹射出去,犹如一架架起飞的战斗机。大多数鱿鱼最后安全地跳回到水池里,有少数几只却落在了水池外。 当奥多回到实验室,打开灯后,这些鱿鱼便停止了动作,随着对鱿鱼更深入地了解,奥多发现鱿鱼不但可以将自身推向空中,还可以在海面上方长距离地滑翔。 但鱿鱼飞翔具有随机性,在海上飞行时很难被人观察到,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就异常困难,从19世纪90年代初首次记载鱿鱼可以飞翔以来,130多年的时间里,科学家只观测到10余次鱿鱼飞翔事件。

鱿鱼在飞行的时候,会将鳍作为身体前端的“翅膀”,将鱿鱼须拧成扇子的形状,形成后半部的“翅膀”,12年前,日本科学家在日本附近海域拍摄到的鱿鱼飞行照片,就清晰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飞行的。前后两对“翅膀”可以为鱿鱼提供飞行的动力,有的鱿鱼可以滑翔10多米。20世纪70年代中期,挪威探险家托尔乘木筏横渡太平洋时,就曾目睹过一只鱿鱼至少滑翔了50多米才落入海中。 奥多认识到,鱿鱼在空中飞行时,也能自如地控制着自己的身体,这可能是因为鱿鱼在海中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游动的,飞行也只不过是鱿鱼游泳行为的延伸。

鱿鱼外来物种,也可以“飞翔”两个心脏,1个主脑8个附脑 - 天天要闻

了解章鱼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生物很神奇!它有很多奇葩的生理特性,奇葩到不像是地球生物了!以至于真有不少人相信这种动物是来到地球的外星生物,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推论或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章鱼是章鱼科26属252种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相似的软体动物又常被叫作乌贼、八爪鱼、鱿鱼、墨鱼等,实际上它们是略有不同的,章鱼科为软体动物头足纲最大科,包含四个亚科,这类动物几乎遍布地球的海洋,包括数千米深的深海,某些地方的淡水水域也有它们的身影。

我们先来看看章鱼这种动物有多神奇,首先这种软体动物躯体构造十分奇特,它的八只脚上仿佛各有一个控制系统,但又可以各自行动却不互相干扰,研究发现章鱼有9个大脑,1个主脑8个附脑(也可叫辅脑),主大脑决定章鱼的意识和行为,附脑则可以支配腕足,其如何达成协调一致的还是个谜。 生物学家还发现它的腕足上有4亿神经元,其灵活程度远超其他动物的肢体器官,而雄性章鱼还有一条腕足可当生殖器官用,这条“化茎腕”可以插入雌性章鱼的外套腔中与之交配。

有些章鱼的躯体还可以随意变形和变色,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具备真正拟态能力的生物,它的体表上分布着特殊的色素细胞,通过控制这些细胞,章鱼就能呈现出各种颜色,有的还会发光,而且还能随意让躯体出现凸起,变成某种物体的形状与颜色,比如变成珊瑚、岩石、水母、海葵、海蛇、某些鱼类等,而且能变成与海底沙地或海水一个颜色,说它是拥有“72般变化”能力的动物毫不夸张。

与多数的动物只有一个心脏不同,章鱼有3颗心脏,主心脏负责给全身供血,另外两个心脏给两腮供血,生物学家还发现章鱼还有两套记忆系统,不但是大脑能记忆,腕足吸盘也能,它触摸过的物体基本都能被它记住,把它放到迷宫中,它几乎能不受干扰地通过。 此外,人们还发现章鱼有着高达33,000个基因组对,而人类才有2万多个,章鱼基因数量是其他类型常见无脊椎动物的5~6倍,

鱿鱼外来物种,也可以“飞翔”两个心脏,1个主脑8个附脑 - 天天要闻

而且章鱼有数百个基因是其他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都不具备的。更神奇的是,科学家发现章鱼有修改自己基因的能力,这可不是胡说,早有科学家在权威杂志《细胞》上发表过相关论文,称章鱼能控制 DNA中的指令,修改RNA促使蛋白质发生改变,章鱼或正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这种细胞功能来适应环境的!至于章鱼拧瓶盖逃生、成功预测足球比赛结果等神奇事件就更多了,有些甚至连人类都无法做到,再加上章鱼奇葩的外形,种种表现都显示着章鱼实在不像地球生物,也难怪总有人说它是外星生物了!

假的。章鱼是正经的地球老居民,你随便拿个章鱼细胞来,拿显微镜看看,或是分析一下线粒体水通道蛋白,都是凡庸到极点的。 2015 年,一项研究[1]显示章鱼基因组含有约 33000 个基因[2],规模是常见无脊椎动物的 5~6 倍,而且章鱼的数百个基因是其它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都不具备的(你在这一步就可以想象多出来的那么些基因是个什么情况了:生物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研究人员感慨称“章鱼就像外星生物”,这表达方式被没接到热的[3]所以需要骇人听闻来吸引眼球的若干媒体大力渲染。 章鱼的基因数量比人类多或是碱基对数比人类多,是没有特殊意义的: 衣笠草拥有已知生物中最长的基因组,约 1490 亿个碱基对,然而没发现这种植物在智能或生存力上有任何特异之处。 章鱼有 168 个原钙粘蛋白基因,这种蛋白质调节神经元发育和它们之间的短距离相互作用,关系到章鱼腕足(触手)里的大量神经元。这类蛋白质在你身上也存在,只是种类较少——

鱿鱼外来物种,也可以“飞翔”两个心脏,1个主脑8个附脑 - 天天要闻

这是当然的,你又没有半独立运行的触手,你的神经系统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肠道里散布的那些不需要操作八组复杂的肌肉和感官。 章鱼腕足的性能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比起人类肢体强大的抓握和投掷能力还差得远,在自然界捕食章鱼的韧鱼能轻松地连续咬断章鱼的每一条腕足,而人类早在手持木棍和石块的年代就开始发动全新世大灭绝了。 章鱼体内三分之二的神经细胞分别设置在触腕内的神经束里,而不是放在头部的“脑”中,对学习的贡献有限。科学研究证明,章鱼复杂的身体运动并不像脊椎动物这样按体位映射到脑皮层[4],它们不能靠触觉把握自己的身体动作的效果,甚至其触觉不会在它们的感知中形成关于物体的立体定位(这可和它们灵活的多触手生物的外观背道而驰),这造成章鱼的本体感觉[5]很差[6],

需要通过肉眼观看自己触腕的运动来搞清楚自己的具体行动[7]。 C2H2 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家族在真核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章鱼的此类基因也规模庞大。 章鱼对外界的认知力可以发展到人类五岁小孩的水准,但没有发现视觉自我认知能力,很可能不具备自我意识。章鱼的寿命过短、缺乏代际交流,生活方式通常缺乏群体互动[8],即使有基于RNA的获得性性状遗传,子代面对复杂问题仍要重新学习,信息传承效率低。 实际上头足类根本不倚仗多出来的重复 DNA 片段,而是靠 RNA 编辑来在个体生存时间内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乌贼在这方面和章鱼是十分相似的。

鱿鱼外来物种,也可以“飞翔”两个心脏,1个主脑8个附脑 - 天天要闻

今年1月底,来自东芬兰大学的生物学研究员基思·巴沃斯托克重新审查研究了这篇论文并作了评论,他明确提到论文中确实有很多证据展示了它的合理性,而且所做章鱼是“天外来客”的的猜想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这种地球生命外来说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支持这一理论的生物学家认为宜居星球在宇宙中有很多,生命在银河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地球生物并不是在地球上独立进化的,而是来自其他星球,一直以来来自外太空的细菌、病毒、微生物,甚至大型生物的真核细胞和受精卵等都有可能搭乘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体的“便车”来到地球,由于地球一直保持了几十亿年的生态稳定环境,生命在这里稳步发展了几十亿年,进化出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另外还有科学家从章鱼的基因组结构发现了问题,认为章鱼的基因大约在5亿年前出现过较大的变动,或者说出现了进化速度明显加快的阶段,有生物学家将这一现象归功于从天而降的“逆转录病毒雨”,这种病毒被认为来自外太空,与地球生命物种接触后将新的DNA序列添加到了某些生命物种的基因组中,进一步推动了这些物种的基因诱变,而章鱼很可能就是有幸被这种病毒“垂青”的物种。 不过要证明一件事是否成立就需要有充分的证据,不能空口说什么就是什么,虽然章鱼有很多神奇的特征,但从基因组来看还是基本符合地球生命发展的进程的,关于章鱼是否外星生物,是否被外星生物改变过基因的说法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 天天要闻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聚焦前沿科学、产业趋势与政策创新,邀请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 天天要闻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体世界里,免疫系统就像是守护健康的“齐天大圣”,时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准打击敌人,首先得搞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来的“妖精”,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与“非我”的识别。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妖怪们变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图蒙混过关。人体里也一样,各...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 天天要闻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引言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禁区”,它占据了每条染色体的核心位置,却长期以来让我们束手无策。这片区域就是着丝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满了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结构复杂多变,让传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在此屡屡碰壁。然而,这片“禁区”却掌握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否被精确...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 天天要闻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引言人类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让我们在清晨纠结于吃什么早餐,也能驱动我们去攻克癌症、探索遥远的星辰。我们能从寥寥数次的演示中学会舞步,能进行复杂的因果推理,还能被无尽的好奇心驱使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奇迹。这种举重若轻、触类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义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