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2022年07月05日16:02:02 科学 1421

深海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当患者想象、看到或接触大海、大浪、海洋生物等与海洋有关的事物时,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发抖,并想要极力逃避。


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 天天要闻

那这是为什么呢?就让大家随小编一起走进人类起源

一、人类起源!

谈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联系到著名的进化论,作为当代生物学的重要理论,它的提出使得我们对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更加合理的认知。同时,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还可以通过对DNA基因分子链的研究,找到更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信息。不过,关于人类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问题,其实有着好几种截然不同的假说,而其中最受人认可的假说就是进化说,认为我们人类是从古时候的猿类进化而来的。

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 天天要闻

其他假说也是同样有着它的道理,比如外星说,则是认为人类是从外太空来的,人类文明的存在或许和外星文明有关系。曾有考古专家从古玛雅遗址中发现了与外太空相关的因素,但玛雅人与外星文明的联系始终也没有建立起来。只是对于进化说,有部分人还提出另一种更具颠覆性的假设,就是海洋说,即海洋才是人类的发源地,而我们人类的祖先则是“水猿”,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猿类,这和进化说中生活在陆上的猿类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地球上超过七成的面积都是海水所占有,要知道最早的生物即某种单细胞生物就是在海洋中所出现的。

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 天天要闻

事实上,陆上的部分生物正是从海洋里而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从水生生物进化为陆上生物。而根据冈瓦纳古大陆的说法,就是在八百万年前,猿类分成了两种不同的进化方向,一种进化为了今天的人类,另一种则是今天的各类猿猴。只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搞明白人类当初是怎么从古代猿类中分化出来的,而海洋说就是假设当时猿类中的部分个体为了寻求更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离开了树上的生活,进入了海洋。毫无疑问这种假设颠覆了相当多人之前对猿人的认知。

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 天天要闻

所以,它们为了适应在水中的生活环境,也便产生了相应的进化,例如,与大多数猿类的鼻子构造不一样的是,我们人类的鼻孔看上去更为隐藏,是向下而开。这种构造很好地避免了在水下活动时水从鼻孔灌入,或许正是那是的猿类为了适应水中生活所进化而来的特征。此外,正如海豚海象水生生物一般,得益于它们的皮下脂肪层,才可以在海洋中调节自身体温,正常地进行生命活动。

这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有部分猿类离开树上的生活环境而进入了海洋,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它们需要能够调节自身体温的皮下脂肪,继而皮表的毛发褪去,实现了新的进化。

二、进化中形成的自保机制

人类对于深海的恐惧很可能就是在远古时期先祖对深海的恐惧以基因的形式传承下来,就好比蛇。

蛇是一大类爬行动物的统称,在地球上有3000多种,并且有超过1亿年的进化史,现在的蛇都是小蛇,在远古时期蛇类最大的有十多米长,是非常恐怖的猎食者。但人类的老祖宗第一次碰见这种动物尚不知道它的危险,一定发生了很多的意外,被蛇咬死。而那些可以从蛇口逃生的势必会因为恐惧本能的远离蛇。

人类天生就怕蛇,跟害怕虎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于蛇的恐惧是来自于骨子里来自于基因,这是老祖宗靠着血泪的教训遗传给我们的特殊机制,“害怕蛇”可以让我们远离这种动物,远离危险。

也许对深海的恐惧,就是因为这远古时期祖先见过什么危险的东西吧。

什么是深海恐惧症?来自基因的恐惧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