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2022年06月29日01:22:12 科学 1931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本期访谈嘉宾:

程贺,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并与国际著名高分子物理学家和中子散射专家Charles Han教授一起建造了中子散射仪。

现任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散裂中子源分部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软物质中多尺度多相结构的动力学,在Macromolecules、Soft Matter、Langmuir等行业知名期刊上发表了48篇论文。目前正致力于通过中子全散射导出无序大分子全原子结构的研究。

湾区重镇、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国之重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和正在运行的美国、日本与英国散裂中子源一起,构成世界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

物质结构决定了物质性质,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可帮助人类揭开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再到如今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源头创新上,极大提升了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

然而,散裂中子源是由数以千计的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复杂整体,在建设中,除了要解决基础科学原理性问题外,还需研制大量非标设备,兼具工程与研究的双重复杂性。可以说,这座“超级显微镜”诞生的背后,倾注了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老中青三代科研工程人员的心血,同时,也锻造了一支坚强的队伍。

在访谈之中程贺教授阐述了散裂中子源的重大意义:“散裂中子源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的科研装置,可带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医药、国防科研和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发展。”

中国散裂中子源不仅点亮了湾区的“创新之源”,也必将带动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松山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东莞经济》:程教授您好,您是2014年就来到了东莞,一直在散裂中子源工作,以您八年的工作经历,觉得东莞今天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达到了怎样的水平,结合散裂中子源这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未来东莞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程贺:我14年到东莞的时候,科技创新领域是比较薄弱的,随着散裂中子源的落户和南方光源预研平台以及材料实验室等新机构的落户并逐渐产出成果,东莞这些年在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领域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大家经常在央视的报道里面,看到了东莞的身影,说明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对东莞还是非常认可的。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东莞经济》:全球只有四台散裂中子源的大科学装置,以您学贯中西的经历来看,我们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有了哪些后来居上的实力和能力?

程贺:大科学装置的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之后,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这些国家们发现,在重大的研究方向上是需要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攻关的。而且他们需要的这些科学仪器,不是一个研究组或一个大学能够购买的,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咱们国家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是80年代中科院高能所建在北京的正负离子对撞机。当时是勒紧了全国人民的裤腰带才建了这个装置,接下来每个五年计划都会有一些装置投入运行。最初的时候,我们是跟跑的,然后做一些科技的创新。如今,每年中国科技的十大进展,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是大科学装置产出的。比如最近天眼说发现了类似于外星人的这个信号,天眼,就是大科学装置。在科学装置的发展上,我们国家现在在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接近国际领先的水平。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东莞经济》:您目前在推进的这个课题,其成果可以应用在哪些产业、哪些方面?

程贺:我现在推进的微小角中子散射谱仪这个项目主要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的要求,尤其是产业界的要求。在微小角这个领域里面,它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材料的内部结构。

中国在开始改革开放初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反向工程,比如国外的有什么产品,我们拿过来,去分析一下它的成分,再反向来产出。比如日本的远洋的渔网,他们的捕鱼的产量就比我们高很多,然后我们反向的成分做的和他一模一样,但是我们在这个捕鱼的产量比他差的很远。原因就是成分是一样,结构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加工的时候的工艺。像类似于这样的领域,都是微小角的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围。

在我们未来,国际民生相关的,比如说碳纤维,高级纤维工艺的优化,是航天卫星的主要材料,最好是碳纤维,要足够的轻;因为火箭的载荷是一定的,要想运更多的东西上去的话,就要求承重的部分尽可能地坚固而尽可能的轻。碳纤维,中国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我们高等级的碳纤维还是不行的,还是要从日本进口,或者美国进口。就是因为我们碳纤维的这个缺陷,控制得并不好,中子反射在这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东经智库是一家以“思想决定价值”为理念,以宣传、研究、服务、发展东莞经济为宗旨;坚持本土性、独立性和原创性,倾力打造本土发布财经资讯与民间智库研究成果的权威平台。我们立足于“探寻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东莞创新转型”,专注于推动东莞咨询行业及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平台已出版发行160余期的东莞本土第一财经刊物《东莞经济》;通过民间智库组织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家智库资源库,打造公益性共享资源与发展平台,通过主体性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拓展人脉圈层与研究资源,形成跨地域、多维度、广联络的智力协作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品牌孵化、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方案,现已发展成为东莞咨询界、文化界的优秀代表企业。

未来,我们将扎根现实,前瞻未来,与德能兼具者同行,秉持“共识、共创、共享”的合作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打造全方位的项目开发板块,构建崭新的产业架构和科学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智库型文化产业专业服务提供方。

国之重器,引领前沿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 天天要闻

聘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此外,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还能做些啥?

图说:科学大咖接过聘书,采访对象供图(下同)上海市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节今天下午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启动仪式上,10位院士、教授、科学家等收到了特别的聘书——他们将为10所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担任“科学副校长”。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上海航天局副局长李昕、复旦大学希德书...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 天天要闻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揭晓,刘洋获长篇小说金奖

初夏的微风拂过菁蓉湖面,倒映在水中的成都科幻馆迎来了科幻迷们的重要日子——今(18)日,2024科幻星云庆典在这里举行,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此揭晓。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科幻活动家董仁威、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等三位创始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今年的华...
“外国教授”假借学术合作窃密,生态间谍案细节揭露 - 天天要闻

“外国教授”假借学术合作窃密,生态间谍案细节揭露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从国家安全机关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打着“项目调查研究”“生态治理保护”的旗号,非法采集、窃取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风险隐患。
为海缆“把脉”替设备“问诊” 超级工程这样体检 - 天天要闻

为海缆“把脉”替设备“问诊” 超级工程这样体检

浙江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是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它能将风电、光伏、潮汐等绿色能源全额接收,确保用电安全低碳。工程共建有舟定、舟岱、舟衢、舟洋、舟泗5座换流站,在多个岛屿间架起直流输电网络,实现了岛屿间的电能互通。柔性直流工程“体检”如何进行?  今年是舟山柔性直流工程投运十周年,从昨天(17日)开...
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 - 天天要闻

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加剧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会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加剧患者病情。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英国《柳叶刀·神经学》杂志上。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小组对1968年至2023年间全球发表的332篇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考虑了19种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偏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脑膜炎、癫痫...
福州是一个奇迹,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见 - 天天要闻

福州是一个奇迹,河口盆地世界上都少见

河流入海口(及入湖口)通常形成的是三角洲,或者河口湾。像福建省省会福州这样的河口盆地,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它群山蜿蜒,河海相会,是山水造就的海上福地,也是地形构造的一个奇迹。▲福州是典型的河口盆地,周围一圈山完全可以合围,基本没有缺口河口最常见的是三角洲。
展现科普独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 天天要闻

展现科普独特魅力!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圆满落幕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5月17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24年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成都成功举行。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敏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正林出席比赛并担任评委。成都海关、省气象局...
中国与巴西推进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方面合作 - 天天要闻

中国与巴西推进航天合作,涉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方面合作

IT之家 5 月 17 日消息,中国、巴西航天合作已有 30 年以上历史(1988 年 7 月中巴签署关于核准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此前已联合研制多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为拉美、非洲、东盟等地区的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 50 余万景遥感卫星数据。国家航天局官方现宣布,局长张克俭 5 月 16 日以视频方式与巴西航天局马可・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