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9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出席活动时介绍: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套环境控制及生物保障系统,能保证人在太空中生活及进行科学实验,以前是携带式,现在空间站是再生式,未来可能会有“太空农场”,在上面种庄稼、种植物,形成生态式的系统。引发网友热议。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回望人类开拓史,已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旅程,而作为视听技术的“电影”诞生,则超过了一个世纪。回溯百年银海,人类在科幻世界的开拓之旅,同样跌宕起伏。
下面,我们就选取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登月科幻电影,它们反映了人类对月球认识的进步,同时也深深打上了当时科技水平的烙印,对照嫦娥四号的登月壮举,可以说相映成趣。
电气时代:一发炮弹上月球
1902年,刚刚20出头、还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翻译了一部科幻小说。而同年,在欧洲大陆,比鲁迅年长20岁的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则把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这部“年度图书”便是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
这部写于1865年的小说,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严谨的科学构思,描述了人类登月的场景,使用的是机械动力,用大炮把人类发射到月球上去。因为凡尔纳创作这部小说时,正值电气时代拉开帷幕,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从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后的1895年,电影诞生。而电影在它7岁生日的时候,迎来了第一部科幻类型片,这便是文章开头乔治·梅里爱的改编电影《月球旅行记》。颇为姻缘凑巧的是,人类一部科幻电影,便选择了登月题材。
《月球旅行记》当时发行了黑白版和手绘彩板。从影片的剧照可以看到,20世纪初人类想象中的月球,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而它也是史上第一部使用特效的影片,其瑰丽的场景,透射出电气文明时代的流光溢彩。
原子时代:2001太空漫游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那句“月球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当时登月的场景是电视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怀疑论者认为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伪造的。
原因是就在前一年,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刚拍完一部登月题材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影片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特效,并且与美国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电影技术与太空探索互相促进的美谈。
作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2001太空漫游》虽然改编自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说,并且不免带有原子时代的鲜明烙印,但是影片的观念却十分超前,比如视频电话、手机、人工智能等,都在影片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2001太空漫游》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音乐背景下,库布里克把原始人类文明、当代科技文明和未来人类归宿,以宏观壮阔的气魄与微观纤毫的思辨,抒发了原子时代人类的“天问”。
基因时代:克隆人上太空
2009年,一部独立小成本的科幻影片,掀起了当时社会上对人类伦理学的思考。导演邓肯·琼斯是摇滚名宿大卫·鲍伊之子,影片的名字叫作《月球》。这部登月题材的影片,背景放在月背的能源开采,而视角聚焦在克隆人问题上。
与之对应的现实是,2001年人类基因图谱的初步分析结果公布,宣告了一个“基因时代”的来临。然而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不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基因技术在日臻成熟的同时,也在屡屡试探人类伦理学的边界。
影片《月球》正是探讨了一个问题:假如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进行月球探测这一高度危险的工作时,人类不需要自己亲自上阵,而是由克隆人替代完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虽然这个问题还有待社会学家、伦理学家解释,但影片给了一个温情的答案——克隆人具有和我们一样的真真切切的情感。要知道,这可是人类自我真实的重要指涉之一啊。(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