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科技梦 | “科学的春天”拉开向科技现代化迈进的大幕

2021年07月15日21:32:29 科学 1909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一代代中国科学家怀着矢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把自己的科学追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设立了“百年科技梦”专栏,重点呈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励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奋斗。

百年科技梦 | “科学的春天”拉开向科技现代化迈进的大幕 - 天天要闻

1978年,沈善炯与罗宗洛,殷宏章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留影

这是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沈善炯与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殷宏章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留影,照片中的他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首次把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技术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刻,知识界沸腾了,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来了。沈善炯和与会的科学家,特别是和他一起在五十年代初回国的科学家们备感振奋。在一组报道中,《人民日报》特别提到了沈善炯。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简称“植生所”)研究员沈善炯,五十年代,在党的关怀下,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发展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现在,他眼含热泪,幸福地聆听着邓副主席的讲话,心想,我为祖国填补遗传工程研究空白的志向,到了实现的时候了。

此时,已是61岁的沈善炯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的固氮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年,植生所分子遗传研究室正式成立,沈善炯担任植生所副所长,并兼任该研究室主任。他开辟了国内的分子遗传学生物固氮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百年科技梦 | “科学的春天”拉开向科技现代化迈进的大幕 - 天天要闻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百年科技梦 | “科学的春天”拉开向科技现代化迈进的大幕 - 天天要闻

全国科学大会会场(图源:新华社)

大会表彰了862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75项科研成果。大会期间,在北京还举办了“全国科研成果展览会”,展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600多项,以及我国科技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3月31日举行的闭幕式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闭幕词:

“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科学的春天,是播撒希望的春天,也是改革开放的先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决议。

1978年12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1979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这些激励政策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1979年,药学家屠呦呦等人因成功研制治疟新药青蒿素,荣获国家发明奖。

1981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因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1982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圆满成功。

1983年,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

1985年3月,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等,以便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此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大胆鼓励科技创新、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活力。

中国人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邓小平的决策下,中国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确定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986年3月,邓小平亲自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7个领域作为重点,并组织优秀科技队伍,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

百年科技梦 | “科学的春天”拉开向科技现代化迈进的大幕 - 天天要闻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如今,“科学的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从“基本跟踪、快速追赶”到“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渐多”的跨越式发展:神舟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实现平稳交会对接;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成功发射运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新的最大深潜纪录;自主研发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赶超国际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如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大力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一系列全方位创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熊卫民. 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 沈善炯传[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2]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01.

[3]王渝生.科学的春天,播撒改革开放的种子[N].科普时报,2021.5.14.

[4]本文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除备注外)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 天天要闻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聚焦前沿科学、产业趋势与政策创新,邀请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 天天要闻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体世界里,免疫系统就像是守护健康的“齐天大圣”,时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准打击敌人,首先得搞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来的“妖精”,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与“非我”的识别。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妖怪们变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图蒙混过关。人体里也一样,各...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 天天要闻

Science | 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引言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禁区”,它占据了每条染色体的核心位置,却长期以来让我们束手无策。这片区域就是着丝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满了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结构复杂多变,让传统的基因测序和分析技术在此屡屡碰壁。然而,这片“禁区”却掌握着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能否被精确...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 天天要闻

Nature | 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引言人类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让我们在清晨纠结于吃什么早餐,也能驱动我们去攻克癌症、探索遥远的星辰。我们能从寥寥数次的演示中学会舞步,能进行复杂的因果推理,还能被无尽的好奇心驱使去创造艺术和科学的奇迹。这种举重若轻、触类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义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能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