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2021年07月15日21:32:23 科学 1844

文丨熊宝包

图丨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展到今天,人类在科学的技能树上点出了很多科技,比如宇宙探索。人类造的飞行器,已经飞出太阳系;而美国和中国的火星车,早已传回很多火星的资料。

要知道,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有5500万公里,最远则超过4亿公里,平均距离2.2亿公里。跨越亿万公里把探测器降落在火星表面,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人类都能实现,却做不到预测地震。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人类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不能预测地震?

预测地震,即便以今天人类发达的科技水平来说,依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做到预估某地发生地震的概率、地震的强度以及损失等等;但如果预测地震到来的具体时间,人类束手无策。

因为想要预测地震,我们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地震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期间还有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因素影响,想要准预测地震发生的位置以及时间,基本不可能。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人类无法准确预测地震

而抛开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人类无法预测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看不见

事实上,人类对很多事情的预测都建立在看得见的基础上。比如天气预报,卫星拍到云团在移动,然后提前预测它的行径路线,进而做到预报某个地区的天气

再把视野拉得广阔一点,人类预测彗星、小行星会不会撞上地球,也是通过各种太空观测仪器,提前看见“天外之物”的到来并对其轨道进行预测。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球内部结构

而地震源于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以及地壳板块碰撞或者断裂,想要预测地震,就要看见地底深处的岩浆、板块以及地壳的运动轨迹。但人类目前为止最深的钻井也只有10公里左右,而地球半径足足有6371公里!

总而言之,由于无法直接观察震源区和地壳结构,人类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震波影响范围

汶川发生4.8级地震,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北京时间7月14日23时36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4.8级地震,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随后有新闻报道称,汶川发生地震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很多住在成都的居民,都提前收到了中国地震预警网发来的预警消息。

既然地震无法预测,为什么成都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呢?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成都居民收到的地震预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就是地震时产生的波动,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三种: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又称P波)就是从地底深处纵向到达地面的振动,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5.5~7千米每秒,速度虽然快但破坏性很小。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上下振动,对地面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而横波(又称S波)可以简单理解为横着传播的振动,传播速度3.2~4.0千米每秒,它能使地面前后、左右晃动,破坏性很强;面波就是纵波和横波在地表相遇产生的混合波,是地震中建筑倒塌的主要原因。

地震发生的时候,来自震源、震中的地震波就像海浪推进一样,向四周扩散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此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成都市约76公里,地震波需要十几秒才能抵达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成都市人们收到的预警消息是在地震后发出来的。据了解,汶川4.8级地震发生后5秒,中国地震预测网就将消息发出去,所以人们才能提前收到预警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地震波传播模式

拓展阅读:中国曾正确预测地震

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这是辽东半岛中南部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但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却很少。

因为在地震发生前,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预报,大大降低了受灾严重程度;海城地震总计伤亡18308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0.22%。在7.3级的大地震的威力下,这个伤亡人数已经很少很少了。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而且,海城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撤离,大幅度降低伤亡和损失的成功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正确预测地震而不是准确预测而且还是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下,结合前震、地震断裂带等因素做出的一个大概预测。当时中国科学家预测到该地区会发生地震,但不知道地震到来的具体时间和位置。

地震不能预测,汶川发生4.8级地震,为何成都提前19秒收到预警? - 天天要闻

写在最后

能够预测地震,不知道是多少科学家的梦想。遗憾的是,人类目前为止还做不到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相信未来某一天,在科学家的努力下,预测地震的技术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人类就可以像预报天气一样准确地预测地震。

——END——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纤维电池技术新突破: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 - 天天要闻

纤维电池技术新突破:衣服可为电子设备充电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手机可放在编织有纤维电池的织物上充电。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一件柔软透气的衣服,不仅可以储存能量,还能便捷地为手机、手表等随身电子设备供电。这一曾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已经变成了现实。
翱翔吧!获救猛禽将在佛慧山重新飞向蓝天 | 生物多样性日 - 天天要闻

翱翔吧!获救猛禽将在佛慧山重新飞向蓝天 | 生物多样性日

《济南时报》5月20日报道 由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和济南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的2024年济南市“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将于5月22日在佛慧山广场举行。活动当天,两只被救助的猛禽——苍鹰、大鵟(kuáng)将在这里被放归大自然。 猛禽飞来佛慧山 “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鸟类的总称,指凶猛的掠食性鸟类。”...
第五期“新发现·科普书单”揭晓 《黑洞之影》《控糖革命》等入选 - 天天要闻

第五期“新发现·科普书单”揭晓 《黑洞之影》《控糖革命》等入选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在上周末的第三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第五期“新发现·科普书单”揭晓,20种入选图书,其中“科学人文”子书单8种,“科学生活”子书单8种,“科学少年”子书单4种。新一期“新发现·科普书单”的评选范围是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出版的科普新品。经过16位初评专家和7位终评专家的认真评审,最终《...
极强地磁暴带来多彩极光是怎样产生的? - 天天要闻

极强地磁暴带来多彩极光是怎样产生的?

前几天,新疆阿勒泰等地观测到了极光现象,而我们以往听说的极光,往往是在南北极或者纬度很高的地方才有。那么这次极强地磁暴带来的极光与通常极地出现的极光有什么不同呢?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这次的极光现象进行了分析。画面里的极光视频,是5月11日凌晨,摄影和天文爱好者在新疆阿勒泰天文台拍摄...
历史上最惨的宇航员! - 天天要闻

历史上最惨的宇航员!

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这位前苏联宇航员的传奇经历,无疑是人类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太空生涯跨越了苏联和俄罗斯两个时代,见证了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新篇章。克里卡廖夫不仅以其卓越的航天技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宇航员们心中的楷模。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 天天要闻

广东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

5月19日,以“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林业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主办。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目前广东在全省同步启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系列活动,各地通过开展生态徒步行、野生动植物标本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如何运用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三位院士这样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学科与AI技术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18日举行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人工智能专家围绕AI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的融合运用展开对话。 左一到左五分别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字经济研究执行负责人杨燕青,中国...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 天天要闻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AI“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人仅限于人类

IT之家 5 月 19 日消息,据 NHK 报道,当地时间周五,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就 AI“发明”的设备是否能获得专利一事作出裁决 —— 以“发明人必须是人类”为由,裁定不为其授予专利。据报道,居住在美国的原告为人工智能自主发明的设备申请专利,发明人的名字却是“自主发明本产品的人工智能 DABUS”。早在三年前,专利局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