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一天中血糖可能升高的三个时间点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糖尿病作为一种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何精准控糖,早已经成了所有患者必修的一门课程。但很多糖友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有时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但血糖监测的时候却是忽高忽低

这就会让不少糖友一直处在焦虑之中,生怕血糖没控制好,直接发展成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

其实,我们人体的血糖受生物钟、药物以及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并非是全天一成不变的,忽高忽低是常态。

健康人群可以通过胰岛素精准调节,来让血糖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而对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的糖友来说,这种异常波动如果控制不好,确实更容易加速病情进展。

那一天内的血糖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哪些时间段又是最容易飙升的呢?面对三个血糖高峰,糖友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糖尿病人一天中血糖可能升高的三个时间点

1、餐后时段(餐后1h—2h)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时段的血糖异常升高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在吃完饭一个小时至两小时之内的血糖峰值,很容易就会超过正常的范围。

这主要和摄入的食物种类有很大关系,比如吃很多GI指数高的食物(如米饭、馒头、土豆、山药等),尤其是精致碳水化合物,它们可以快速被消化,分解后的葡萄糖短时间内会大量释放到血液中。

而此类患者一般都是存在胰岛素抵抗,或是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等情况,大量的糖就不能有效的被身体利用,只能停留在血液中,自然也就会使出现升高的状况。

而且,这种急速升高及降低同样会加剧患者的病情,并极易诱发肥胖、冠心病、慢性肾病等并发症。

还有吃饭的习惯,比如吃的太快;又或者进食顺序不对,空腹情况下短时间内吃太多碳水等,都可能使餐后血糖不受控的异常升高。

同时,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充分,很多人都更关注空腹血糖(FBG),对于餐后的血糖关注的较少。主要的药物也一般选择的都是以控FBG为主的药物(如基础胰岛素等),这样就会使全天血糖难以控制。

而像一些餐后降糖药对于服药时间的要求比较严苛

比如随餐服用,才能更好的去延缓碳水的分解。如果饭后半小时再服用,基本等于白吃,血糖自然也就没法控制住。

而且,对于健康群体来说,在吃饭的时候,机体就会经过多种机制协同,快速应对餐后血糖的升高。

约餐后5min之内,就可能精准释放大量早相胰岛素,可以提前就控制可能上升的血糖,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约一半;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相应的机制受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餐后如果再有休息、久坐等习惯,骨骼肌对于血糖的消耗又没那么高,血糖只会持续升高。

2、早晨空腹的时候(5:00—8:00)

正常来讲,受饮食等因素影响,餐后血糖(PBG)一般都要比空腹血糖(FBG)高。尤其是患者在患病的早期,大多都是以PBG高于正常范围为主。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好控制,只要能够严控饮食,基本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控糖效果。

但如果FBG高的话,就没有那么容易控制了。

而在一天之中,受各种因素所影响,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在早晨空腹时段,出现血糖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就比如用药不合理,没有遵医嘱规范用药

目前市面上降糖药的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药物主要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降低FBG水平为主的(如吡格列酮等)和降低PBG水平的(如阿卡波糖等),如果两者混淆,在错误的时间服用错误的药物,就可能导致对于FBG控制不佳,造成长期的异常升高。

再有,再有像吃药的时间不对;两次服药间隔不规律;或是前一天忘记吃药之类的同样会引起FBG的上升。又或是前一天晚上睡的很晚;晚餐吃的过饱;睡前吃了大量的夜宵等;以及晨起后立刻进行运动,运动后再测量血糖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会造成FBG的上升。

而且,不仅与吃的多有关系,如果是晚上吃的过少,或是睡前药物服用过量(尤其是胰岛素注射),同样会引起早晨FBG的上升。因为这些因素很容易就会使夜间的血糖变低,尤其是在凌晨四点以前,使血糖一路狂跌至3.9mmol/L以下,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冒冷汗、心悸等),严重的可能会昏死过去。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身体会在感知到血糖急速下降的同时,通过加大各类激素的分泌量,来迅速提升血糖,也就使早晨醒来后血糖会维持在高水平中。

而且,长期的FBG控制不佳,很容易就会让患者联想到是药物不足引起的。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往往会选择自行增加用药剂量。

这样一来,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又使早晨FBG升的更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患者在不受运动、饮食、睡眠等因素的影响,且晚上的血糖控制的很好,又没有出现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但血糖依然会在凌晨(约4点至8点)出现异常的升高。且晨间空腹时段的血糖测量值,往往会高于夜间至少20mg/dL。

这主要与生物钟的节律有很大关系。

为了早晨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苏醒后,可以快速应对外界环境。通常从午夜的三点左右机体内分泌系统开始加速运转,分泌大量的激素以备不时之需。与此同时,这些物质(如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还会协同影响血糖的正常代谢,使血糖水平急速上升。

它们可以抑制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来减少血糖的消耗;并可以使肝脏中的糖原加速水解,更多的糖类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长时间处于异常升高状态。

对于健康群体来说,他们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这种异变,机体会快速做出反应,进行动态调节,将血糖稳定在正常的范围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相关功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就无无法分泌足量可调节血糖的物质。

而且其对于血糖变化的敏感性也会降低,无法快速做出反应。

当发生应激事件的时候,就只能让血糖急速上升。长期下去,只会陷入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

而这种早晨FBG的异常升高,不仅仅会增加全天血糖波动风险,还会长期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加速心血管疾病发生。多项研究发现,长期反复出现早晨FBG升高,会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约三分之一,还会使患者出现情绪焦虑、疲惫、抑郁等问题。

3、黄昏时段(16:00—19:00)

除了以上两个血糖容易升高的时段,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时段,就是下午的四点至七点左右的黄昏时段。就像早晨受生物钟影响一样,这个时段机体同样会经历激素分泌的高峰,同样也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处于高水平。

往往会表现为,往往会表现为PBG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晚餐前血糖却会持续高于8.0mmol/L。

而且,临近傍晚的时候,尤其是在晚餐前这段时间,受到午餐餐后血糖升高的影响;或是部分患者为了避免晚餐过量,对于夜间血糖的影响,而选择在这个时段进行加餐等;再加上一天的运动如果过量,也会在这个时段出现反跳性的高血糖。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血糖的升高

对于不同时段所出现的血糖波动,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成因来针对性的应对。

比如对于夜间血糖持续高于5.6mmol/L,并且到了凌晨骤然升高的患者,可以先调整下用药时间。比如,睡觉之前再服长效药或是注射长效胰岛素。

这样可以更好的调控夜间血糖水平,减少早晨醒后的血糖飙升。

假如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那就可以在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的基础上,再加服适量的二甲双胍缓释片,可以进一步的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和促进葡萄糖利用吸收的双重机制,达到有效控糖。

同时,晚餐的时间不要过晚,最好在18:00点吃完

并在饭后一个小时,待到食物充分消化后,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这样既可以减少了进食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又可以通过肌肉收缩消耗一部分糖类,并可以使夜间胰岛素的敏感性提升近一半。而且,规律的睡眠习惯,同样可以有效降低夜间血糖波动。建议每天最晚的入睡时间不要超过23:00,并保持七至八小时的良好睡眠时间。

而对于夜间出现低血糖(<3.9mmol/L)后,凌晨时段血糖反跳式出现飙升的患者来说,则应该减少睡前的胰岛素剂量。如果是服用长效降糖药,那也同样避免晚上服药,可以换做其他时段。

同时,饮食上可以采取分餐制;晚餐不要吃太饱,尽量选择消化吸收比较慢的碳水(如燕麦、藜麦等)。可以在睡前一至两个小时进行少量的加餐(如小剂量的碳水和蛋白质),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并且,晚饭后不要再进行大的力量训练等剧烈运动,以免造成血糖的过量消耗。

而对于黄昏时段血糖升高的患者来说,主要是控制午餐碳水的摄入量,并于餐后两小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果是使用胰岛素,则可以将注射时间改为晚餐前1小时左右

同时,午睡时间尽量选择午餐后一小时进行,睡眠时间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总而言之,一天之中血糖最容易升高的,就是餐后、早晨空腹以及黄昏这三个时段。

这不仅与饮食相关,还与内分泌代谢以及日常活动,有很大关系。偶尔一两次的波动,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检测到某些时段长期处于高水平波动,就要积极就医。

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策略,如药物增减、饮食控制、生活干预等方式,来达到精准控糖,降低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玉倩.管理糖尿病,血糖波动不容轻视[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2]王桂侠.血糖波动的危害与管理[J].药品评价, 2016, 13(13):7.DOI:10.3969/j.issn.1672-2809.2016.13.003.

[3]李长玉.原因相同时间不同的两种高血糖现象[J].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6):51-51.DOI:CNKI:SUN:YXJK.0.2015-06-030.

[4]王建华.糖尿病的"三种现象",别再傻傻分不清[J].医食参考, 2024(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