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夏天坚持用薄荷泡水喝,不出4个月,身体或有这3变化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妈最近总用薄荷泡水,说夏天喝这个人清爽、胃也舒服,她以前都不信这些,怎么突然坚持喝起来了?”

这句话出自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儿,她的母亲向来生活保守,也不太迷信养生偏方,可近几个月,她明显多了个固定习惯——每天起床先泡一壶薄荷水饭前饭后都要喝几口,不喝还觉得嘴巴发干。

薄荷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草本植物,很多人把它当作调味叶或香气添加剂,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它在生理系统调节中的深层作用。

尤其在夏天,人体代谢状态处于一个过度激活又易失衡的阶段,薄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它不像药物那样立刻见效,而是在慢慢影响消化、体温调节、黏膜状态这些基础功能。

如果持续使用三四个月,一些微妙的变化就会浮现,而这些变化不是靠刺激带来的,是靠节律性调节慢慢积累的。

薄荷这类植物,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挥发性成分,最主要的是薄荷脑Menthol),这个成分在体内能刺激冷感受体(TRPM8),让人产生清凉的感觉,但它不只是“感觉上的降温”。

冷感受体一旦被激活,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扩张表层血管、增加散热效率、影响下丘脑对体温调节的中枢调控。

研究显示,连续摄入薄荷提取物8~12周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核心体温上升速度明显下降,出汗反应更迅速,体温维持能力增强,也就是说,薄荷不是降温药,而是调节体温反应的“节律工具”。

到了炎热天气,人体为了散热会调动更多循环系统资源去支持皮肤表面,这时候中枢内脏的灌注率下降,胃肠道的供血量会被压缩。

消化系统一旦灌注不足,就会开始表现出蠕动变慢、食欲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等现象,这类现象在高温湿热地区更为明显。

而薄荷所含挥发油成分可以刺激唾液腺和胃黏膜的神经末梢,促进唾液和胃酸分泌,从而提升进食欲望和初级消化效率。

更关键的是薄荷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橙皮素槲皮素等,对胃肠黏膜有稳定作用,能增加黏膜细胞的黏多糖合成速率,提升其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

虽然人体效应不会完全等同,但这类趋势值得重视,如果每天薄荷泡水摄入的是干叶、含挥发油高的部位,它的作用不会弱。

除了消化系统的直接帮助,薄荷泡水对慢性咽喉状态也有稳定作用,这点常被忽视,因为很多人以为清凉感只是暂时麻痹,其实薄荷的抗菌抗炎机制非常明确。

研究表明,薄荷脑可以抑制某些链球菌葡萄球菌在咽部上皮的黏附能力,还能降低IL-6和TNF-α等炎性因子在局部组织的表达。

尤其在咽部微创伤后,薄荷水可以降低黏膜再炎症反应的发生频率,减少慢性咽喉肿胀、异物感等现象。

很多慢性咽炎的人,病因并不是病原体,而是咽部黏膜反复刺激后的神经高敏状态,薄荷通过刺激冷感受体可以“打断”这一持续性神经反射弧,让咽部进入一种低反应状态,缓解不适感。

与其说薄荷能“治咽炎”,不如说它改变了咽部的神经反应阈值,使人对轻微刺激不再过度敏感,这也是许多“喉咙老不舒服”的人喝薄荷水后感觉明显改善的根源。

这些变化是渐进的,不是一次两次能看到的效果,特别是在饮用周期超过四周,甚至延续到三四个月后,这些清凉草本在体内的调节机制才会真正稳定下来。

短期的清凉感只是表面反应,真正的代谢节律和神经调控改变,依赖的是日积月累的持续刺激。

有趣的是,长期饮用薄荷水还能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薄荷脑在进入血脑屏障后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路径,轻微增强神经传导效率,有助于舒缓神经系统的疲劳状态。

虽然不是抗抑郁药物,但长期摄入后,人们的焦虑水平、生理压力反应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虽然不是主要用途,却足够说明它并不只是“凉快”的作用那么简单。

并不是所有薄荷品种都适合用来泡水,市面上常见的观赏型薄荷,如花园薄荷、彩叶薄荷,往往挥发油含量不高,甚至某些杂交种可能含有潜在刺激性强的成分,反而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适合饮用的主要是留兰香薄荷、胡椒薄荷这类可食用药用型种植种。而且干叶的有效成分浓度更稳定,不易受温度影响,水温也别太高,85度左右冲泡可避免挥发成分被破坏。

如果薄荷泡水的作用是通过冷感受体、神经调节和局部抗炎实现的,那是不是其他带有清凉感的天然植物,比如桉叶柠檬草,也能起到类似作用?

答案是要区分对待,柠檬草主要富含柠檬醛香叶醇等挥发成分,具有一定抗菌作用,但对冷感受体的刺激不明显,它更偏向于提升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

桉叶虽然含有桉叶醇,也有一定清凉感,但其刺激性比薄荷脑强,对咽部神经的舒缓作用远不如薄荷稳定,尤其对有咽喉黏膜受损的人群来说,桉叶反而可能诱发刺激性反应。

可见,植物饮品虽多,但结构决定功能,薄荷的调节效果目前仍然是植物性饮品中,最适合高温、消化波动、咽喉敏感三类问题的复合型选择。

使用替代植物时,应重点评估其成分刺激强度、稳定性和作用靶点的相似度,而不能仅凭“口感相近”来判断效果,这个标准,才是未来家庭草本饮品选择时最该关注的参考依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薄荷水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馨.某地区胃病患者饮食及行为习惯调查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