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容易生病,医生提醒:备菜时3个坏习惯,你占了几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现代人讲究效率,做饭也不例外,很多人喜欢提前备菜。切好了放冰箱,吃的时候直接拿出来一炒,既省时又省力,看起来是个“聪明”的做法。

但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体好像越来越“脆弱”?动不动就感冒、肚子不舒服,甚至脸上开始冒痘?其实问题可能就出在备菜的坏习惯上。

备菜这件事,看似简单,但稍微操作不当,可能就给细菌、病毒、甚至毒素提供了温床。下面就来说说备菜时的3个“健康雷区”,看看你中招没。

一、切完菜,案板和刀懒得洗

有些人做饭的时候,案板和刀完全就是“全能型选手”。

切完生肉直接切蔬菜,切完菜再切水果,甚至最后还顺便切个蛋糕,仿佛一块案板就能承包全场。表面上看挺方便,但实际上,这种做法风险很大。

案板和刀是厨房里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尤其是切生肉、生鱼这些高风险食材时,肉里的细菌、寄生虫可能会粘在案板和刀上。

如果不及时清洗,细菌很容易“转移”到蔬菜、水果上。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些病菌,可能通过案板和刀进入人体,引发腹泻、呕吐,甚至更严重的肠胃炎

有实验显示,用普通的厨房案板切过生肉后,每平方厘米上可能藏有上万种细菌。

如果接着用这块案板切水果,水果表面的细菌量能飙升几十倍,肉眼看不到,但一口吃下去,肚子肯定不好受。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分开使用案板和刀。一个用来切生肉,一个专门切熟食或者蔬菜水果。

如果条件不允许,每次切完生肉,必须用热水和洗洁精彻底清洗案板和刀,别觉得麻烦,健康比省事更重要。

二、提前切好,菜在空气中暴露太久

有些人为了省时间,喜欢一次性把菜全切好,放在案板上或者碗里,等到开火时直接下锅。

这种操作看似没啥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已经让菜的营养流失了一半,甚至还埋下了健康隐患。

蔬菜切开后,细胞壁会被破坏,内部的营养成分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维生素C特别“娇气”,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氧化得越多。

有实验发现,切开的蔬菜放置30分钟后,维生素C含量就能减少10%以上。如果切好后又放置几个小时,基本上就没什么维生素了。

不仅如此,长时间暴露还会让细菌“闻风而动”。比如绿叶蔬菜,切开后表面容易滋生细菌,特别是在室温环境下,细菌繁殖速度更快。

如果再遇到潮湿的空气,细菌的“繁殖力”几乎可以翻倍。长期吃这样的菜,可能会增加胃肠道感染的风险。

建议是现切现炒,最大程度保留蔬菜的营养。如果实在需要提前备菜,可以用保鲜膜封好后放入冰箱,减少与空气的接触,但储存时间也别超过一天。

三、喜欢用塑料袋直接装菜放冰箱

塑料袋确实是个方便的工具,超市买菜直接装,回家放冰箱也不换包装,看起来是省了不少事。

但问题在于,塑料袋并不适合长期存放食材,特别是直接接触蔬菜水果。

普通塑料袋透气性差,密封后容易让蔬菜里的水分蒸发,结果就是菜叶子迅速变黄、发软。

更糟的是,湿度增加还会加速细菌和霉菌的繁殖,尤其是冰箱里的温度本就不是绝对低温,有些耐冷菌比如李斯特菌,反而能在冰箱环境里肆意生长。

用这种塑料袋储存的蔬菜,吃的时候看似没问题,其实可能已经沾满细菌。

如果使用劣质塑料袋,更可能存在化学物质的迁移问题。有些塑料袋里含有增塑剂、劣质色素,这些化学物质在冷冻或者冷藏的环境下,可能会慢慢析出,污染食材。

虽然每次摄入量不大,但长期积累,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存放蔬菜水果,最好用透气性好的纱布袋或者专门的食品级保鲜袋。对于需冷藏的肉类,可用密封盒盛装。如此,既能防止污染其他食材,又可削减细菌滋生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备菜只是切切洗洗这么简单,其实这里面门道不少。比如,有些蔬菜切开后需要尽快烹饪,有些则适合冷藏一段时间后再吃,这和它们的营养成分有关。

比如西兰花,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内部会产生一种叫萝卜硫素的抗氧化物质。这种物质对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如果切好后不炒,放得时间太久,又会被分解掉。

再比如土豆,切开后如果长时间没处理,表面会氧化变黑,不仅影响口感,还会增加某些不健康的化学成分。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冰箱并不是“万能保存柜”。很多人以为,把食材放进冰箱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冰箱储存的温度和时间都需要注意。

如果温度太高,比如超过8℃,细菌的繁殖速度会大幅增加。如果温度太低,比如冷冻室里的-18℃,有些食材可能会失去口感或者营养,比如叶类蔬菜冷冻后会变成一滩“菜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

[1]做饭前必注意的几个问题[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