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血栓六项、血栓弹力图区别对比全解析!

凝血能力就是对血管破损加以修复的能力,凝血能力差会导致破损的血管流血不止,凝血能力太强可能会导致血栓产生。凝血能力只有处于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我们既能及时修复血管损伤,又不至于产生血栓。因此对凝血能力的探测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概念


凝血四项:常规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它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初筛的检测试验,检测过程需要将血液离心,仅从血浆对血液凝固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内源性凝血因子和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缺乏,以及纤维蛋白原数量,进而对出血风险原因具体进行分析。


血栓六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分别代表着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与已广泛开展的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联合应用,可在早期更加敏感、可靠的向临床反馈血栓的发生与形成、术后血栓与出血情况的监控、pre-dic的状态、溶栓治疗的效果、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


血栓弹力图:血栓弹力图是由血栓弹力图仪描记的凝血动态过程曲线,是一种能动态分析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成分之间相互作用、血凝块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全过程的曲线图。


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聚集、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包括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三者差异


凝血四项反映的是人体凝血能力的储备情况,术前术后必查项目,目的是防止凝血功能缺陷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也可以作为急危重症的患者输血治疗的初步依据。aptt、pt作为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监测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类药物使用。


血栓弹力图与分开检测的pt、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不同,反映人体凝血功能各部分整体作用下的结果,可根据图形判断患者需要的血液成份,从而节约血液制品,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血栓六项中的tat与pic,反映凝血、纤溶的激活情况,提示人体正在发生的凝血功能改变,可监测抗凝药、抗纤溶药、溶栓药物的使用,判断治疗效果。tm、t-paic作为凝血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提示患者的预后。



简而言之,一静一动,一个是静态的检测,一个是动态的模拟。


总结


凝血四项对于凝血检测是片段化的,局部的,不能反映整体凝血情况,不能反映体内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弹力图能真实反映患者整体凝血状况,可以整体判断体内出血或者血栓风险。


血栓标志物六项:tat、pic、tm、t-paic、d-dimer、fdp,可在第一时间、更加敏感、可靠的向临床反馈血栓的发生与形成、术后血栓与出血情况的监测、pre-dic的状态、溶栓疗效、血管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对于早期的出凝血系统状态评估非常重要,可达到对血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



来源:圈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