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天气越热,脾胃越弱,一个中成药是脾胃的小太阳

天气变热的时候,大家会想吃冷的东西,比如冰淇淋、雪糕、冷饮,谁知道这样的操作,使得本已虚寒的脾胃更加雪上加霜。

为什么脾胃本已虚寒呢?虽然环境很炎热,但是脾胃是虚寒的。这就好比,人在地面上行走,觉得很炎热,但是如果跑到地下窑洞的地方,却很凉快一样。体表是热的,但是体内却是寒的。

这个时候如果还贪凉喜冷,就会损及脾胃的阳气,寒湿就会慢慢形成。

今天介绍的中成药就是用来治沉寒痼冷的,名字叫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如果再要往前追溯,就不得不提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有一个理中丸。理中丸能温中散寒,中就是中焦,就是脾胃,所以温中丸能散脾胃的寒湿,宋人在此基础上进行配方升级就变成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载: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附子在冬至时栽种,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都凋零了,唯有它茁壮成长,韬光隐晦,说明附子体内蓄积的能量是很足的,足以抵抗严寒,等到夏至收获的时候,已然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大辛大热,可补火助阳,温暖脾肾。

干姜辛热,擅长温脾胃,散脾胃之寒。经常与干姜相提并论的是生姜,虽然两者都叫姜,但其实在采摘时就已经决定了它两的属性不一。

生姜是嫩姜,虽然辣,但辣味散得快,发散的力量比较强,走而不守,淋雨后通常会用生姜煮水服用,发点汗,目的就是尽快地把寒气给散出去。而干姜是老姜,干姜的辣味浓烈而持久,所以干姜守而不走,能久久地聚于脾胃,这样温中散寒的效果就会更好。

党参补气,就好像空气中的氧气,能起到助燃的效果,附子、干姜提供热量,党参补气,让火力更足。

附子、干姜都是偏温热的,不少人怕会上火。确实《内经》里面也提到过“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怎么让这个火和煦温暖,而不燥热呢?这里用到了甘草。

甘草最为人熟悉的是调和诸药的能力,甘草色黄,本来也是一味补脾胃的药,能缓急,所以它能降低这种火热的猛烈。就好像在乡村里头做饭,如果柴火过于猛烈,会在火上撒上泥土,这样火势就会变缓,这就是“土伏火”的道理。热量就能一点点地进入脾胃,而不至于上火。

白术健脾益气还能祛中焦脾湿,可以把中焦脾胃里的湿邪化掉,寒和湿经常相伴而生。阳气除了使人感到温暖,阳气还负责蒸腾气化,把体内的水变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津液。当阳气不够了,也就意味着气化功能减弱,这时候就会产生很多废水,既不能被利用,又排不掉,废水停留在体内就变成了湿气。

值得注意的是,谷雨后气温虽有升高,但雨水也多,湿气也重,不能因为气温升高就多吃水果,喜吃冷饮,本来已经虚寒的脾胃,再经此折腾,迟早会变成老寒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