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肝日|医护公益宣教与患者“肝愿同行”

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联合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抗癌协会举办了名为“肝愿同行”的爱肝日公益宣教活动,医护人员与病患家属们在鲜花绽放的春日中相聚,共话肝癌防治知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和肝脏外科陈敏山主任分别致辞。徐瑞华表示,我国作为肝病和肝癌大国,医务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向人民群众科普肝病和肝癌的相关知识。陈敏山主任指出,抗癌协会联合相关科室的“肝愿同行”宣教活动年年都在开展,已经成为中心的特色之一。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传递知识和理念,是降低肝癌发病率、提高肝癌生存率最有效便捷的方式。

据了解,肝癌是我国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第二位致死病因。肝癌主要的发病原因包括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饮酒、代谢异常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沈露俊副主任医师在科普讲座中提醒,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从而减少相关肝损伤,阻止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已经证实,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罹患肝癌的风险。

此外,肝癌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或体检中通过血清甲胎蛋白(AFP)和B超声检查偶然发现。早期肝癌一般无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明显的肝癌患者多已进入中晚期,表现为肝区隐痛、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发热、出血倾向等,同时伴随黄疸、肝脾肿大、腹腔积液等表现。

沈露俊建议,有乙肝/丙肝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应该注意早期筛查。筛查的手段推荐每隔半年进行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B超检查。

肝癌的治疗方式日益多样化,因此目前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治疗手段,而应该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组合拳”。此外,肝功能、是否存在肝硬化、肝脏内病灶的大小和数目、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都是影响治疗决策的关键因素。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的陈梅先护士长为病患和家属们带来了肝癌康复管理的健康宣教。

最后,肝脏外科、微创介入科、放疗科和影像科的专家、医生、护士们为病患和家属们义诊,现场解答大家的疑惑,对病情和治疗提出初步的建议。

文|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郑敏珊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