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本人身体健康、家族没有遗传病,情绪稳定心理健康,饮食上不能吃辣、不能喝酒抽烟,生活上要规律,就连熬夜也要尽量避免……
在南京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百里挑一的学生志愿者,他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去指定的地点“出恭”。
拉出的“健康好便”被立刻装入密闭无菌的罐中,通过传递窗送入自动化“粪便加工流程”,提取出“粪菌”,以胶囊口服或悬移液等方式移植入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患者肠道菌群进行肠道自身疾病治疗。
一个看似魔幻的场景,一项“有味道”的技术,在医学上早就被证实有效,粪菌移植在2013年首次被写入《美国胃肠病学杂志》发表的“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指南”,还被《时代》杂志评为2013年度“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医生挽救危重感染患者。图片来源:南医大二附院
苛刻的捐粪条件
“捐献粪便,日入3位数,月入6千多!”近日,西安某医院推出的“粪便菌群志愿者招募”通知引发社会关注。
招募粪便是为了进行粪群移植(FMT),据了解,中国“收购大便”的机构有十多家,分布于南京、广州、上海等地,其中,位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中华粪菌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菌群移植平台。
粪菌移植的试验实践,关键在于健康的粪源。
南医大二附院微生态学科主任张发明告诉记者,粪便捐献要求极为严苛,他们每年都会招募粪便捐献者,通过体检和测试的概率仅为2%—4%。
在中华粪菌库,记者模拟了一回粪便捐献者的筛选过程。
首先要进行问卷初步筛查,志愿者要填写一份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排便习惯,甚至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等,问题非常详细。
经过问卷筛查后,一部分被挑选出来的志愿者就进入当面筛查环节,医生会像唠家常一样进行更详细的询问,也会对志愿者进行目测筛查,包括脸上有痤疮、过敏性鼻炎等都会被剔除。
最后进入医学检验筛查,相当于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从身体到心理全面检查,之后才能成为合格的粪便捐献者。
这就完了?并没有!
入选之后,还要进一步对捐献者进行定期监控筛查检查,捐献者在整个捐献周期都要恪守良好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烧烤都可能造成便源不合格。
在严格的筛选下,每100名候选人中,只有2—4名合格的捐献者,比献血和捐精还要严格。
遗憾的是,公众对粪菌移植技术的认知度依然很低。中华粪菌库对中国6所医学院校的1828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47.76%的医学研究生在本次调查前未曾听说过“粪菌移植”。目前粪菌捐献者主要为医学院校的大一大二学生。
微生态医学科建立人类菌脉会客厅,科普“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态,提高大众认知。图片来源:南医大二附院
粪便提取“药”能治哪些病
在张发明的手机里,能查询到中华粪菌库的实时信息,记者翻看发现,每天都有十几条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援信息和发往各地的出库信息。
“粪便在智能粪菌分离系统中,进行自动过滤分离,仅需1小时就能分离出菌群混悬液,也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冻干菌粉,灌装在胶囊中。”张发明告诉记者。
最早,粪菌移植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这是一种超级细菌,经常出现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过去对于这种病人一般使用更为强大的抗生素,但还是会有30%的病人复发,一旦复发就无药可救。
目前,艰难梭菌感染在美国较为高发,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染病。随着中国抗生素使用量越来越大和医生重视对艰难梭菌的检测,感染人数也迅速上升。
2023年9月,消化疾病杂志(JDD)发布了张发明团队向全国提供粪菌移植新技术洗涤菌群移植救治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结果,表明洗涤菌群移植对超过90%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有效。这一项让粪菌移植“更干净”的新技术,提高了技术的安全性。
此外,粪菌移植对于除外艰难梭菌感染的疾病也有明显疗效,溃疡性肠炎、克罗恩病、肠应激综合征、便秘等都纳入治疗范围,而这些病症在过去一直缺少有效治疗的药物和手段。
在临床上,还有很多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线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大便出现脓血,出血量非常大,导致患者腹痛、贫血、免疫力下降。对于这类肠病,南医大二附院的医生会采用粪菌移植的新技术洗涤菌群移植,向患者结肠或空肠插入导管,进行无创移植菌群,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通过这根留置管,在一个疗程内重复给药。
对于非传统消化科的疾病,比如自闭症、癫痫、厌食症、糖尿病等,也有不同程度效果,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内在关联,就是“菌群失调”。
近年来,“肠脑轴”的学说受到广泛关注。肠神经系统包含5亿多个神经元,肠神经系统中已经确认的神经递质有40种。肠道菌群刺激肠神经系统,还能产生直接生成神经递质对大脑发挥调控作用,因此被称为“第二大脑”。
此外,肠道菌群数量以百万亿计,和人体细胞数量相当。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这些细菌和细菌代谢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神经、免疫系统中,这是我们粪菌移植的科学基础,通过输入健康菌群,从而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张发明说。
2012年11月,张发明成功实施了国内具有现代意义的首例粪菌移植。一位受克罗恩病困扰8年的病患,经胃镜移植其子的粪便菌群。术后3小时,腹痛明显缓解;12小时,相关症状几乎消失。病患随即出院。此后,粪菌移植的治疗案例逐渐增多。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0000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相关疾病的科研仍在持续推进中。
编辑:张琦琪
审核: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