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立秋暑气未消尽,宜益气补筋养脾胃

【立秋哲思】:暑往秋至,物极而变,物生为化。立秋,天地间阳消而阴长,由阳转阴而渐显。立秋,是隐含着新生之始。以退为进,蓄势待发。这就是立秋的智慧。

8月8日,进入立秋节气。立秋意味着暑去秋来,自然阴阳之气开始转换,阳气由夏季外散的状态逐渐转为内收,而阴气开始渐长。在这样一个节气里,五形人体质该如何养生呢?

五形人 · 体质判别

首先,我们先来辨别一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体质,可参照下表进行简单辨别。

立秋 · 养生大则

精神调养:宜收敛神气,神志安宁,适应秋季清肃的气候特征。

起居调养: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不宜烈日下长时间劳作,不宜大汗淋漓。

运动调养:可逐渐增大运动量,但仍应避免过度汗出。

饮食调养:宜助气补筋,以养脾胃。此时可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可多食酸、咸味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鸭子、海带等。

五形人 · 立秋养生要点

木形人:补肝阴

精神调养:宜安静神气,忌忧郁恼怒,家庭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也十分重要。

起居调养:减少劳作,早睡觉,晨起后舒缓四肢,顺应秋天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运动调养:早上起床后宜到室外活动,配合各种拳操动作,进行有节律的呼吸调息,吐故纳新,能改善肺部功能,增强体质。

饮食调养:宜多食具有健脾益肾补肝,养阴生津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大麦、黄花菜椰菜花、西兰花、苦瓜、水蜜桃、菠萝、葡萄等。

药膳可选陈皮荷叶瘦肉汤冬瓜300克,陈皮25克,干荷叶15克,猪瘦肉200克。干荷叶、陈皮洗净,用煲汤袋包好;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有清热消暑、理气健脾的功效。

火形人:益气生津

精神调养:宜平心静气,适当饮合欢花茶栀子花茶悦情畅志。

起居调养:避免劳作太过、大汗淋漓,要适当补充水分,如淡茶水、清粥水、凉开水等。另外,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就尽量不要穿长袖。

运动调养:立秋节气仍应少运动,以静态运动为主。

饮食调养:宜多吃消暑生津,益气养肝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可多食冬瓜、蕃茄、菠萝、香蕉、草菇粉葛、鸭子、蕨菜等。

药膳可选择薏米丹参瘦肉汤:猪瘦肉250克,薏米30克,干荷叶15克,丹参15克,精盐适量。猪瘦肉洗净,切小块,薏米、干荷叶、丹参洗净,用煲汤袋包好;把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清热祛暑、健脾活血的功效。

土形人:清热祛湿

精神调养:放松心情,豁达乐观,保持心境愉快,使神志安宁。

起居调养:注意控制饮食,避免大量汗出。另外,夜间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以免脾胃受寒。

运动调养:可在清晨或傍晚阴凉的地方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踢毽子等运动,避免大量汗出。

饮食调养:宜进食具有益气消暑生津,清热祛湿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可冬瓜、鸭肉荠菜茭白、苦瓜、沙葛莲藕、玉米、水蜜桃、绿豆等。

药膳可选择白茅根汤: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薏米30克,瘦肉200克,盐、生姜各适量。把白茅根、玉米须、薏米洗净,用煲汤袋包好;瘦肉洗净,全部用料放入开水锅内,大火煮沸后,小火煮30分钟,调味后即成。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的功效。

金形人:益气养肺

精神调养: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穿着清爽,但也要避风防寒,除了少食生冷凉食之外,还应少用风扇冷气,避免冷水浴。另外,建议早睡早起,晨起时宜伸展四肢,顺养肺气。

运动调养:宜进行低强度的伸展运动,宜选择广播体操八段锦等,以利于肺脏宣发、肃降功能的调节。早上起床后宜到室外活动,配合各种拳操动作,进行有节律的呼吸调息,吐故纳新,能改善肺部功能,增强体质。

饮食调养:宜多进食具有益气养肺、养阴生津功效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可多吃丝瓜百合薏苡仁、胡萝卜、荸荠、西红柿、葫芦瓜等。

药膳可选择西洋参石斛饮:西洋参10克,石斛10克,白茅根30克。将西洋参浸透切片;石斛、白茅根洗净;将上述材料放入炖杯内,加入清水约250毫升,放入适量白糖(糖尿病可不放),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25分钟即成。有益气生津、除烦热的功效。

水形人:益气养肝祛湿

精神调养:宜心胸开阔,性情开朗,避免悲忧伤肺,思虑伤脾。

起居调养:早睡早起,避免卧睡贪冷。还要避免大汗出,以防伤津耗气。

运动调养:可进行低强度运动,避免运动后大汗出、汗出当风,以防风寒湿热入侵,致使关节酸痛。

饮食调养:宜多进食益气养肝、清暑祛湿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南瓜、黄瓜、豇豆、西兰花、椰菜、鸭肉、黑豆等。

药膳可选择猪苓桑葚牛肉汤:猪苓30克,桑葚15克,炒薏苡仁30克,芡实20克,牛肉100克,生姜10克,精盐适量。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用料洗净;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成。有养阴利湿、健脾益气的功效。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二级正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中医哲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委会副会长及方药量效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张朝臻 谢玉宝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