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杜迎梅:以极大的耐心陪患者“日复一日”康复

记者 李孟霏 通讯员 孙瑞康

一切从患者出发,一切从心出发。在医院中,康复这个工作和临床工作还是有区别的,临床主要针对疾病进行处理,而康复是对功能障碍进行处理比如说行走障碍、说话障碍。康复就是指综合的、协调的应用,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重返工作、生活、社会。

作为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康复理疗对于杜迎梅而言,不仅是给有功能障碍的人树立信心,也是让他们通过康复能够摆脱残疾的阴霾,提高生活质量,能够重返家庭与社会。

杜迎梅一直记得,一位年近八旬平时翻身都需要人辅助的老爷子在一次站立位训练时,第一次能自己站立2分钟时,全家落下眼泪的场景,这份感动让杜迎梅觉得,自己的工作“平凡而伟大”,而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的康复周期都比较长,因此他们一点点的小进步,对于医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鼓舞。

28岁小伙子脑出血不能自理 中西医结合半年有了效果

28岁的小伙子小许,因长期三班倒高强度工作下造成严重脑出血,卧床状态,四肢无法动弹,生活不能自理。经早期救治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转入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入院后进行早期评定,经评估小许存在认知障碍、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社会参与能力严重受限。

因为小许是家中的独子,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母亲每天以泪洗面。“多么希望他能够回归家庭,哪怕他只能做一部分家务也可以啊。”小许的母亲说。看到小许家人殷切的目光,杜迎梅联合科室的工作人员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对他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与此同时也不断关注着患者家属的情绪,在治疗中用患者的进步也鼓舞家属。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运动疗法)以及针灸治疗,患者达到部分自理。

个性化康复计划让33岁女教师重返岗位

33岁的刘女士是一名初中老师,今年初,在工作岗位中突发脑梗死,在被紧急送到医院后,病情稳定下来,但却面临着后续的康复问题,由于患者精神状态比较差,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

脑梗死手术后,刘女士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手精细功能差,尤其不能进行书写。针对患者的工作特点,杜迎梅为她制订了个性化康复计划,重点恢复手精细功能,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刘女士的思想渐渐有了好转,他重新对生活和工作燃起来希望,不仅有了工作积极性更有了主观能动性,慢慢的,她已经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

六旬老人全面化康复生活基本自理

65岁的王大爷,独自生活,今年夏天在家突发脑梗死,经过救治后,生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却丧失了行动能力,只能坐着轮椅来到中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

刚来医院时,患者只能被家属推着进入康复大厅,不能自行上下轮椅,不能生活自理,需要家属喂食穿衣。

经过详细的康复评定,结合王大爷独自生活对生活自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经过详细的康复评定结合王大爷独自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要求高,杜迎梅为王大爷制定了个性化方案,从转移轮椅,穿鞋穿衣开始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康复,王大爷能自己穿衣穿鞋,进食,能在拐杖辅助下上厕所等。

铸造生命奇迹,陪患者与时间赛跑

“在康复科能看到很多坐在轮椅上的患者,以及不能坐、站、走的,康复治疗师就是为这些功能障碍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为他们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使他们从坐起到站立一步步地康复。”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师杜迎梅介绍,在给患者治疗时,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扛胳膊拉大腿,而是有一套较为规范的诊疗流程,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方法、康复目标等。而且治疗时需要治疗师以极大的耐心帮助患者完成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

据了解,杜迎梅曾于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北京康复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地进行培训学习,擅长产后康复,作业治疗、运动疗法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手功能障碍等疾病。

而她所在的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贾杰教授科研团队成为科研合作单位开展手功能康复治疗如利用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上下肢一体化康复理念与技术,深受患者喜爱和好评。随着康复医学威海的蓬勃发展,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脑部肿瘤等患者,对患者功能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