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健康码海报!“今天不用再扫健康码了,说不出什么感觉”

疫情防控又变了。


昨天下午,国家发布的疫情防控“新十条”刷屏。


上下滑动查看


亮点有三:


除特定人员外,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

无症和轻症可居家隔离;

跨地区不再落地检。

总体来说,"新十条"的优化方向,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但步子迈得确实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受这一政策影响,全国多地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等采购项目宣告终止。



全民核酸时代正式结束!



健康码也完成历史使命,进入退场倒计时。


政策颁布后,各地纷纷响应。


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官宣有序放开措施。


【上下滑动阅读】

有的地区更是从“每日核酸”变成了“非必要不核酸”



今天,多地车站已经开始撤下健康码海报。


我们同新冠抗争了3年的战役,似乎一夜之间终于走到了拐点。


核酸不查了,健康码不看了。


听到这消息,很多人喜忧参半。


喜的是,总算要慢慢恢复正常生活了。


忧的是,万一感染了怎么办?


到底要不要囤药?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后疫情时代”里的这些问题。



01

“放开”后会面对什么?


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逐步放开后,每个人都有可能感染。


12月6日,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就说了:


放开后第一波疫情冲击一定会到来,不管防护多好,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被感染,或早或晚而已。累计感染率,最后可能会达到80-90%


“当你遇到不断出现的病假,你的客户被感染,你的家人被感染。这就是:第一次冲击到来。”


这意味着,在拐点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会因为新增的数据而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涨幅可能在你的想象内,也或许在你的意料之外。



台湾在放弃动态清零后的两个月,面对了第一波感染高峰。


有人通过数学建模预计,第一波冲击会在12月底和明年的1月份到来。


这都很正常,我们必须要有这个心理预期。


无论如何,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不要一涨就怕,一反弹就骂。


我们要什么样的结果,就必须要承担与之相应的代价。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了,就不要再反复陷入“躺平”还是“清零”的怀疑和内耗。


国家的大方向和规划够清晰了。


我们接下来应对疫情的的路线很明确:


强化分级诊疗,避免医疗挤兑;


保护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是重中之重;


加快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


现在还以为我们这是躺了甚至是鼓吹躺的,不是蠢就是坏。


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逐步放开后,我们必须更重视个人的防护。


因为当第一波大面积感染之后,人们出于恐惧心理,求医问诊的人数可能会激增,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医疗挤兑。


想要避免医疗挤兑,不仅仅要靠国家政策,也要靠我们的自觉。


比如在家中备好抗原检测试剂,常备一些药物,做好日常防护。


尽量不感染,即便不幸感染了,也有能力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02

普通人感染后会怎么样?


日常防护做了,但还是不幸感染了,有什么症状呢?


网络上有不少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感染经历。


张女士,63岁,上海人,接种了新冠疫苗


2022年里,他们一家6口,一共经历了3次新冠病毒感染。


先是儿媳,再是张女士和老伴,最后是年仅9岁的大孙子。


一开始,张女士觉得嗓子里有点儿粘液,并觉得头痛。慢慢,开始肌肉酸痛,还有咳嗽。


“像是感冒。”张女士不敢大意,连忙用早早备下的抗原试剂测试,“两道杠(阳性)。”


她申请到方舱隔离,服用了连花清瘟、必理痛、新冠口服片和维生素C。


服药3天后,她的检测转为阴性。


只是偶尔还有咳嗽和流涕的症状。


在张女士感染新冠病毒的第二天,她71岁的丈夫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说难受,头痛、血压升高、全身酸痛。”


但熬过了前两天,她丈夫的症状开始减轻,5天后,丈夫的核酸检测为阴性。


“我们后来吃了两周的中药,彻底恢复得跟以前一样了。”


11月,沈女士的孙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


他是9岁的男孩子,也是全程接种了新冠疫苗。


“我们很慌张,甚至叫了救护车送孩子去医院。”


张女士说,孙子当时发烧到39度,也是咳嗽,有痰。


但他吃了退烧止咳的药水,居家隔离了7天,症状全消,又像没事人一样开开心心地上学了。


高烧低烧、头疼嗓子疼、浑身无力……


这是很多感染者都会出现的现象,但一般7天左右就可以恢复。



另外,很多人担心新冠后遗症。


年过六旬的演员赵文瑄,最近在网上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新冠患者的亲身经历,就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了。


从“阳”变“阴”,他只用了6天时间。


接着“后遗症”来了:


先是没了味觉,三四天后,好了;


接着嗅觉消失了,一个星期后,恢复了三四成;


最后是嗜睡,睡眠时间颠三倒四。


一个月后,他痊愈了。


新疆的刘先生,以前他可以一口气跑两公里没事儿,但感染后跑个三四百米就会觉得累。


是在大概一个月后,恢复到了以前的体质。


所以,奥密克戎时代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在1个月内,基本都能恢复正常。


专家也称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有更严重的后遗症。



绝大部分人随着治疗,以及时间推移,都可以慢慢恢复,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03

如果阳了怎么办?


在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如果不幸阳了,我们该怎么办?


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特意为此做了总结。



一般来说,普通人感染了,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前3天高热,第4天缓解,伴有咽痛鼻塞,第7天可能转阴好转。


这种时候,不必过度恐慌,只要居家监测即可。


处理方法包括及时测体温、测抗原


做好家庭成员的隔离,卫生间的消毒处理,做好通风等。


那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呢?


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超过70岁,有心血管、肾脏、肿瘤等基础疾病的老人。


要首选去医院观察。


第二,是超过3天高热仍未好转。


并有明显呼吸急促症状,也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此外,大家最关心的还有:老人、小孩感染后怎么办?


首先,孩子感染不用太担心。


广州本轮疫情,3岁以下婴幼儿感染新冠的是1736例,占比1.04%。


但都是无症状或轻型患者。


从症状上看,孩子感染奥密克戎后的临床症状更轻、病程更短。


发生肺炎、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较成人更低。



一些经历过的网友也说,身边未成年的孩子,比成人好得还快,不用过于担心。



不过,对于疫情期间刚出生的新生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还是建议去医院检查。


和孩子相比,老人是更需要担心的。


老人是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人群,首要任务就是疫苗


张文宏最近就呼吁脆弱人群要打疫苗,第三针加强针最好选择异源接种。



万一老人感染了,60岁以上且有基础疾病的,症状极为明显,且越来越严重的,建议到医院就诊。



04

现在要不要囤药?


风向在改变,人们的焦虑似乎很难在短时间被抚平。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下面这一幕:


北京的多数药房,连花清瘟遭到哄抢,一些药店布洛芬也被扫光。



石家庄部分药店的连花清瘟胶囊已经断货。



网上还流传出一组“新冠吃药顺序”,导致不少人开始囤药,药店“都来不及进货”。



长期处于“清零”的状态,老百姓对新冠病毒感到恐慌能够理解。


但现在的奥秘克隆变异毒株,毒性已大大降低,它导致肺炎或者重症比流感还低。


年轻人,身体免疫力好,甚至不药而愈。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也表示,“对成年人来说,如果发烧时体温在39度以下,甚至都没有必要吃退烧药,过多的药物介入反而会拖长病程。与其囤药,不如多晒晒太阳来增强自身免疫力。”


所以,没有必要大量囤药。


适量买一些家常备用的就行,在症状严重的时候用得上。


具体买哪些呢?北京日报》总结了专家的一些建议,给大家作参考。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05

写在最后


大疫三年,病毒不断变异。


从原始毒株,到后来的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再到现在的奥秘克隆。


传播力不断上升,但病毒威力不断下降。


我们的防疫政策也经历了“动态清零”到“20条”,再到现在的“新10条”。


但无论防疫政策如何优化,怎么调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不会变。


国家已经尽最大能力保护了我们三年,也到了我们主动为国分忧的时候,接下来的这一仗就要靠我们自己去打了。


最艰难的三年已经过去,如今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别害怕,别认输。


搞好防护,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