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堂 |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导读】

心脏康复是指通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干预措施,使心脏病患者功能与结构改变,体力与精力优化,社会参与程度提高。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心血管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对生活质量、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改变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一、哪些人可以进行心脏康复呢?

1.重症患者。如心肌梗塞,心脏术后患者,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的病人心脏功能、储备能力,然后作出客观评估,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开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2.有些生活习惯病患者。早期的高血压患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可根据病人自身心肺的储备功能,给予有氧运动处方,选择对机体最佳的运动疗法,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3.一些身心压力大、疲惫不堪的白领。这些人群可能不存在心脏方面的疾病,但由于缺乏活动,心脏功能有些欠缺。从健康角度来说,对这些人群开出针对性的个人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机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运动员。对于一些竞技人群,根据其心肺功能、体能,制定运动方案,有利于开发其竞技潜能。

二、心脏康复包括哪些方面?

心脏康复主要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处方、心理干预五大方面。

1.药物处方:在医生指导下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药物处方的规范化在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方面影响巨大。

中医中药在心脏康复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中医药在活血化瘀、调节血脂、控制血压、血糖方面都有独到的作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再发心血管事件、改善心功能。

研究冠心病辨证分型发现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气滞是居于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故多用活血化瘀、温通心阳、行气化痰类的中药治疗冠心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中医药治疗结合西医标准化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可使患者达到更好的疗效。在中成药的使用中,临床常用的麝香保心丸、心达康滴丸、芪苈强心胶囊等药物联合西药共同治疗心血管疾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运动处方: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要素,是指在综合评估:如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PET)、六分钟步行试验等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运动处方(如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的形式制定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此外,中医传统运动也在心脏康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起到锻炼心肺功能、调和脏腑、通达气血之功效。

3.营养处方: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药食同源是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极具中医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各脏腑相互制约,对立统一,以平为期。若饮食五味偏嗜,则五味作用于人体太过或不及,最终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心脏喜欢苦味,苦对于心脏来说有一定好处,有一些脾胃虚弱的患者,在平时吃一些甜味的东西,则大有裨益。

那么如果有饮食的偏好或失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古人也早就为我们解答过了:《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就以甘多伤肾而言,过多的甜食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甜味吃多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掉发,引起骨伤疼痛等,导致“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有肾虚症状如经常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的人,甜食要适当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营养均衡摄入,尽量不要过度挑食,这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条件之一。

4.心理干预:心脏疾病后往往伴随着心理疾病,包括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担心,常常会出现焦虑、失眠。这种心理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往往会加重心脏疾病或者出现某些症状。所以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5.戒烟处方: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中医针灸及耳穴疗法对戒烟有着良好的效果,且简便易行,也普遍应用于临床。

【本期专家】

王文宏,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学会辽宁分联盟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老年综合征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原发及继发高血压,顽固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等以及心脏介入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