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日益加剧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推手,让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时,会发现心血管疾病赫然位列榜首。全球每年约有七百万人因心脏病发作而失去生命,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时刻提醒着我们,深入了解心脏病发作,探寻其成因、症状与应对之策,已是刻不容缓。
心脏,这个如同拳头大小却又无比重要的肌肉器官,承担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关键使命。它的正常运转,依赖于持续且充足的氧气供应。但是,在心脏病发作的那一刻,心脏却陷入了缺氧的困境,这一切的根源,要从冠状动脉说起。
冠状动脉,作为心脏的“生命线”,负责为心脏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随着岁月的流逝,脂肪沉积就像悄然生长的“毒瘤”,在冠状动脉壁上逐渐形成。起初,这些沉积部位或许微不足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不断增大,变得厚实、硬化,甚至引发炎症。
当这些沉积部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形成阻塞。更为危险的是,一旦某个沉积部位破裂或裂开,几分钟内,血栓便会在其周围迅速形成。原本只是部分堵塞的动脉,瞬间就可能被完全阻塞,就像一条原本畅通的河流被突然截断。
此时,流向心肌的血液戛然而止,心肌因得不到氧气而陷入“窒息”状态。短短几分钟内,细胞便开始走向死亡,心肌梗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脏病发作。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受损的心肌将无法正常泵血,心律也会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凶险程度可见一斑。
在影视作品中,心脏病发作往往被描绘成突然且剧烈的场景,患者会突然捂住胸口,痛苦倒地。但是,现实中的心脏病发作却并非总是如此戏剧化。它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有时甚至十分隐匿,容易被忽视。
最常见的症状当属胸痛,这种疼痛源于心肌缺氧,患者常常将其形容为压榨感或钳夹感,仿佛胸口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疼痛不仅局限于胸部,还可能放射至左臂、下颌、背部或腹部,给患者带来全方位的痛苦。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心脏病发作都会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人会出现恶心、呕吐或呼吸急促的症状,这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表现,实则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预警信号。
此外,女性和老年人在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往往不太明显。对于女性而言,可能不会出现强烈的胸痛,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虚弱、疲劳、头晕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对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也容易忽视一些细微的症状变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会影响传递疼痛的神经,他们的心脏病发作甚至可能是“无症状的”,悄无声息地就对心脏造成了严重伤害。这些复杂多变的症状,无疑增加了识别心脏病发作的难度,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当我们怀疑有人心脏病发作时,时间就是生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至关重要。第一时间联系紧急医疗服务,拨打急救电话,是让患者最快到达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的方式。
患者被送往医院后,医生会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进行诊断。心电图,作为诊断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工具,能够精确测量心脏的电活动,从电信号的变化中捕捉心脏异常的蛛丝马迹。血液检测则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关键依据。随后,患者会被送往高科技心脏诊疗室,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确定阻塞位置。
针对阻塞的血管,心脏病专家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血管成形术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医生会使用球囊扩张阻塞的动脉,使其重新畅通,就像疏通堵塞的管道一样。为了防止动脉再次狭窄,通常还会植入金属或聚合物支架,起到支撑和保持动脉通畅的作用。
对于阻塞情况较为严重、范围较广的患者,则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外科医生会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选取静脉或动脉,在阻塞部位周围重新搭建血流通道,为心脏开辟新的“生命线”。这些先进的治疗手段,为无数心脏病发作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治疗固然重要,预防才是对抗心脏病发作的关键所在。遗传因素虽然会影响患病风险,但生活方式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幸运的是,生活方式是我们可以主动改变的。运动、健康饮食和减肥,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能大大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运动方面,医生建议每周进行几次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力;同时搭配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
在饮食上,低糖、低饱和脂肪的心脏健康饮食至关重要。蔬菜中富含的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用鸡肉、鱼类等白肉代替红肉,可以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营养素;核桃、杏仁等坚果则含有对心脏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规律的运动,将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内,能有效减轻心脏负担。
心脏病发作虽然常见,但绝非不可避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草的危害,维持健康的体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常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措施,都能为我们的心脏筑起坚实的防线,确保这颗身体中最重要的肌肉持续有力地跳动,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字来源:TED官方号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