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2025年04月02日17:13:07 健康 198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喉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5):489-504.
[2] 徐明,李欣.喉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0):988-992.
[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烟草使用与喉癌风险评估报告.2021.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肿瘤防治规划(2022-2030年).2022.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病房,我躺在床上,喉部的疼痛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而持续地折磨着我。三个月前,医生郑重地告诉我:"检查结果出来了,是喉癌。"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静止,脑海中只剩下"癌症"两个字在不断回响。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我今年49岁,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癌症扯上关系。作为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我不抽烟,偶尔小酌,生活规律,按时体检。何况喉癌多见于50-70岁的男性,且大多与长期吸烟、酗酒有关。然而命运似乎跟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一种被我视为"边缘性行为"的习惯,竟成了癌症的温床。

这个习惯,就是长期频繁清嗓子

回想起来,这个习惯已伴随我十余年。最初只是偶尔感觉喉咙有异物,需要清一下嗓子。随着工作压力增大,这个动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开会前清嗓,讲话前清嗓,甚至只是感到些许不适就会下意识地"咳咳"两声。我从未意识到,这看似无害的小动作正悄悄损伤着我的喉部。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医生解释说,频繁清嗓子会导致声带过度摩擦,长期下来会造成喉部慢性炎症。这种持续性的刺激和炎症反应,成为了喉癌发展的温床。我不禁感叹,原来看似寻常的小习惯,竟能酿成如此大祸。

喉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我最初只是觉得嗓子经常不舒服,说话时有些嘶哑。作为一个习惯性清嗓子的人,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喉咙炎症,买些含片含着就行。谁知道,当症状加重到吞咽困难、颈部肿块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在住院期间,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喉癌的资料,也与医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原来,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中国,每年约有2万多人被确诊为喉癌,且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

除了我这种情况,喉癌的高危因素还包括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其中,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喉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如果同时饮酒,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喉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与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如我一样,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高危因素,而是因为一些被忽视的习惯或环境因素导致疾病。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喉癌的诊断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我经历了喉镜检查、CT扫描、病理活检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T2N0M0期喉癌。医生告诉我,这一阶段的五年生存率约为70-80%,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治疗方案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对我来说,由于肿瘤位置和大小的特点,医生建议采用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手术虽然成功切除了肿瘤,但也带走了我部分的声带组织。如今的我,说话声音变得嘶哑低沉,有时甚至需要借助发声器才能清晰表达。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放疗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小觑。治疗期间,我经历了严重的口腔黏膜炎吞咽疼痛味觉改变等问题。每次进食都仿佛经历一场煎熬,最困难时我曾连续三天只能靠流质食物维持生命。体重在短短两个月内下降了近10公斤,整个人变得憔悴不堪。

康复期间,我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原来,除了频繁清嗓子外,我还有很多不健康的行为:长期熬夜工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时会狂饮浓茶或咖啡。这些习惯或许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我患癌的风险。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医生强调,喉癌虽然危险,但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风险。首先,应彻底戒烟限酒。其次,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摄入新鲜蔬果,减少腌制、烟熏食品的摄入。第三,避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必要时佩戴防护口罩。

对于像我这样有清嗓子习惯的人,医生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保持喉部湿润;二是避免频繁清嗓或用力咳嗽,如有异物感可以轻轻吞咽或小口饮水;三是定期进行喉部检查,尤其是当出现声音嘶哑超过两周等异常症状时。

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也见证了医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对喉癌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术、放化疗。声带功能保全手术精准放疗靶向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我所在的医院正在开展一项新型免疫治疗临床试验,针对特定类型的喉癌患者。医生介绍说,这种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有望成为未来喉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康复训练是治疗后的重要环节。我每天都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发声练习。起初,这些训练异常困难,甚至会引发剧烈疼痛。但随着时间推移,我的生活功能正逐步恢复。如今,我已能够进食正常饮食,虽然声音依然嘶哑,但已能基本交流。

病痛是人生的一门课程,教会我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如今,我更加珍视健康,学会了倾听身体的声音,不再为工作过度透支自己。我也开始关注周围人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那些有类似习惯的朋友,希望他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作为一名喉癌患者,我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提醒更多人关注喉部健康。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可能蕴含巨大健康隐患。希望大家能从我的经历中引以为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喉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持续性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颈部肿块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不要像我一样抱着侥幸心理拖延治疗时机。

患者自述:一种边缘性行为,却让我患上喉癌!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 - 天天要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失去了它,其他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希望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毕竟,没有人能够预知哪个不经意的习惯,会成为疾病的温床。

在这场与癌症的抗争中,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对生命的新理解。如今的我,正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学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生活依然美好,只要我们愿意珍惜每一天,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宋善俊教授逝世 - 天天要闻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宋善俊教授逝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协宣我国著名内科学家、血液病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宋善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日晚23时30分离世,享年84岁。1941年宋善俊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63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
2025年3月榜|四川卫生健康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来了 - 天天要闻

2025年3月榜|四川卫生健康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来了

今天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微信影响力排行榜(2025年3月榜)和大家见面啦!全省卫健系统高质量发展健康传播力大PK!谁能名列前茅?这个榜单很有料!市(州)卫生健康政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市(州)卫生健康政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囊括了我省21个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市(州)卫生健康委。在2025年3月排行榜中,“健康成都官微”以...
29年!这群福建医生太绝了!在非洲完成多项手术“零突破”,惊呆当地同事…… - 天天要闻

29年!这群福建医生太绝了!在非洲完成多项手术“零突破”,惊呆当地同事……

今年是福建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当生命的接力棒跨越万里,从福建传递到非洲,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厦大中山)的这群医者,有人用手摇钻等原始器材做手术,有人三度援非,脚步声成当地同事的“定心丸”......29年来,他们书写无数奇迹据厦大中山党委书记吴启锋介绍,自1996年至今,厦大中山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