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王女士,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病痛打破。她因 “持续性头痛 2 天”被家属紧急送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据女儿描述,王女士毫无征兆地出现后枕部及前额胀痛,还频繁恶心、呕吐,伴反应迟钝,无发热,畏光,畏声,运动障碍,抽搐等症状。
一系列检查后,结果令人揪心,王女士被诊断出脑栓塞,住院期间还并发了肺栓塞、脾栓塞,病情危重,但患者常见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包括重点关注的血压、血糖、血脂,血管及心脏评估等指标都是正常的。
为了防止患者反复栓塞,涂鄂文教授团队抽丝剥茧,寻找病因,最终实验室检测到王女士血抗心磷脂抗体 igg/igm 强阳性,原来,罪魁祸首是抗磷脂抗体,这个 “沉默的血栓制造者” 悄然现身。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动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如复发性流产)和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能精准识别 “敌人”,保护健康。
可患上这种病后,体内的抗体就像脱缰野马,失控地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磷脂蛋白复合物,引发一系列 “瀑布式凝血反应”。血小板异常活化,微小血栓在血管中悄然形成;血管内皮受损,促凝物质大量释放,进一步加剧凝血;脑微循环也因此受阻,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脑梗死,偏头痛,癫痫,认知障碍,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等,正是这个“隐藏的杀手”让王女士饱受持续性头痛、认知下降,胸痛,气促,腹痛等痛苦。
涂鄂文教授特别提醒,头痛有时可能是大脑发出的 “求救信号”。一定要迅速识别继发性头痛,如果临床遇到以下情况需要高度怀疑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
1.年轻卒中(尤其无传统危险因素);
2.多部位血栓;
3.神经症状合并反复性流产或血小板减少。
要怎样早期精准快速识别病情呢,其实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筛查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
2.血糖: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脑卒中风险,因此需要监测血糖水平并进行有效管理。
3.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如高ldl胆固醇和低hdl胆固醇)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定期检测血脂水平是必要的。
4.吸烟:吸烟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
5.肥胖: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需评估体重指标(如bmi)并提供相关建议。
6.生活方式: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锻炼、饮食不均衡、高盐饮食等)也可增加脑卒中风险。
7.心理因素: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脑卒中的风险。
8.心血管疾病:既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历史需重点关注。
9.家族史:了解家族中的脑卒中病史,特别是直系亲属的相关情况。
10.年龄与性别:年龄(尤其是55岁以上)和性别(男性相对风险较高)都是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可防可治,积极寻找卒中病因,规范治疗,全病程管理尤为重要,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卒中筛查及随访门诊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故建议王女士定期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随访管理门诊定期复诊。
卒中(中风)危害巨大,做好危险因素筛查,是预防其发生和复发的关键。我们要重视自身健康,尤其是 40 岁以上人群,更应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则强调每半年复查,早发现、早干预,将卒中风险降到最低,守护好我们的生命健康防线。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洪小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