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要警惕这个乙类传染病!

2023年12月04日21:07:08 健康 1452

百日咳作为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具有很强传染性,曾经是全球导致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威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那什么是百日咳?百日咳有哪些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一般4—6周,最长可达2—3月,故名百日咳。它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感染早期的传播风险最大,传染性很强

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要警惕这个乙类传染病! - 天天要闻

百日咳临床症状

百日咳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典型临床病程可分为3期:

1.卡他期:持续1—2周。临床症状比较轻,可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结膜充血、咽喉微痛等类似感冒症状。该期细菌数达到高峰,可以通过咳嗽或者喷嚏飞沫传播,同时由于不能早期识别,导致该阶段传染性最强。

2.痉咳期:一般为2—6周或更久(数天至2个多月)。咳嗽加重,出现明显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特点为成串的、痉挛性咳嗽后,伴一次深长的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性回声。反复多次,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特别在夜间表现更为明显。小婴儿比较容易出现并发症。

3.恢复期:一般2—3周,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咳嗽后呕吐也逐渐缓解,此期病情可反复再次出现痉咳,病情迁延可达数月之久。

对于已接种疫苗的儿童,症状通常会减轻很多,部分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表现,也有部分症状轻微,仅有轻微咳嗽,甚至没有症状。

百日咳的危害

成人或年龄较大的儿童感染百日咳后,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咽部不舒服等,但年龄较小的儿童,尤其是小月龄婴幼儿,容易合并支气管肺炎、百日咳脑病等多种并发症。

百日咳的发病和传播特点

百日咳作为疫苗可预防疾病,在全球大范围接种疫苗后,其发病率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是近年来,百日咳发病持续低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百日咳发病率上升的现象,即百日咳再现。

随着百日咳疫苗的广泛应用,百日咳发病人群出现从小年龄儿童向大年龄儿童或青少年、成人转移的趋势,但由于成人、青少年症状不典型或较轻,未引起关注,使得成人、青少年百日咳发病可能被低估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成人体内百日咳抗体水平不断衰减,使得其感染百日咳的风险在不断提高,其感染后由于症状不典型或较轻,易被忽视,这也使青少年、成人越来越多地成了婴幼儿及小年龄儿童感染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百日咳家庭聚集性发病中,青少年或成人向婴幼儿的传播模式在所有发病中占80%。

疫苗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最有效措施

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婴儿应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1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ap,百白破疫苗),也可自费使用五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灰和Hib)或四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Hib)替代。

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要警惕这个乙类传染病! - 天天要闻

建议所有适龄的儿童在程序规定范围之内尽早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可帮助婴幼儿更好更早地建立免疫屏障,远离百日咳感染的风险。

来源:今日闵行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社保卡使用遇到问题怎么办?指南来了 - 天天要闻

社保卡使用遇到问题怎么办?指南来了

社会保障卡是国家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用卡遇到问题怎么办?指南来啦!快收好1实体社保卡补换卡后电子社保卡要重新申领吗?实体社保卡进行补换时原卡将进行注销电子社保卡中与个人业务相关的服务将不可使用领用新补换的社保卡后电子社保卡即可恢复正常使用,无需重新申领。2社保卡状态显示封存,怎么办?如果社保卡状态为封...
哈佛研究:若是确诊了荨麻疹,这7物马上停止食用,别害了自己 - 天天要闻

哈佛研究:若是确诊了荨麻疹,这7物马上停止食用,别害了自己

荨麻疹这东西,一旦确诊,它带来的不止是皮肤上的红肿瘙痒,更像是一场身体内部的“误会大爆发”。很多人一开始只是觉得皮肤过敏了,吃颗抗过敏药就万事大吉,结果反复发作,越拖越严重。荨麻疹看似只是皮肤问题,背后牵扯的是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甚至可能是
惠州六院荣获“破伤风防治规范急诊”称号 - 天天要闻

惠州六院荣获“破伤风防治规范急诊”称号

南都讯 记者黎秀敏 6 月 28 日,在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等多单位联合主办的 2025 年急诊外科分会年会上,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凭借在破伤风防治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荣获 “破伤风防治规范急诊” 称号,成为淡澳地区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医院。此前,为进一步提升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为患者提供更科学高效的预防...
越来越多的人查出糖尿病!医生劝告:罪魁祸首已揪出,5物少吃 - 天天要闻

越来越多的人查出糖尿病!医生劝告:罪魁祸首已揪出,5物少吃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我也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