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 道教用语。原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即把肺中的浊气尽量从口中呼出,再由鼻孔缓慢地吸进清新空气,称为“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后被道教继承发展。道教谓吐纳可吸取“生气”,吐出“死气”,达到延年长寿。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太上三元经》:“真人道士常吐纳以和六液。”《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导引 道教用语。一作“道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原为中国古代强身祛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后世道教加以吸收,作为其修炼方法之一。中医亦采用。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抱朴子·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44种导引姿态。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导引疗法260多种。《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教有《太清导引养生经》。
服气 道教用语。亦作“食气”,又曰“行气”、“含气”、“炼气”。原为中国古代一种练习呼吸的养生方法。嵇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生。”后被道教继承发展,认为通过呼吸,可以服食“日精月华”,作为“修仙”的方法之一。道教服气法种类很多。《太清调气经》说:鼻长引气,口满即咽,然后吐,少吐多吸。服气应注意:(1)鼻纳气,口吐气,呼吸要细、长、深、匀。(2)服气宜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之处,宜于早上林间行之。(3)服气可与导引、按摩内外结合。(4)服气宜节食,不应过饱。(5)服气要注意意念活动,排除一切杂念,使心情安适。心静守一,凝神聚气,使心气平和,神气合一。道教中服气之书颇多,如唐代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延龄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太清服气口诀》、《太清调气经》、《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等。
行气 道教用语。即“服气”。道教内炼方术。晋葛洪《抱朴子·至理篇》:“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所谓行气、食气、服气,“但令鼻纳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
布气 道教用语。隋唐以来服气道经多指采气、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云笈七签》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布气诀》说:凡想布气为人治病,先须依病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病人身中,令病人面向与其有疾五脏相应的方向,息心静虑,布气完,便令咽气,谓鬼贼自逃,邪气永绝。此为道教气功疗病方法的一种。
胎息 道教用语。即“服气”。《后汉书·王真传》:“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藏》收有《高上玉皇胎息经》、《胎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