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 曹泽毅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明确病因的癌种,也是人类目前唯一可预防的癌症。但11月21日美国《医学快报》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人口学家发现:千禧一代女性宫颈癌发病率迅速上升》的文章,文中援引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科学系副教授德什穆克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指出,美国30岁出头的女性,宫颈癌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
德什穆克多年来一直关注美国的宫颈癌发病率。他以2001~2019年美国权威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基于有效的筛查,自1970年以来,美国宫颈癌发病呈下降趋势,但自2012年停止下降,且出现转折,30岁出头的女性宫颈癌发病率每年增加3%。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德什穆克认为,可能和年轻女性宫颈癌筛查率急剧下降有关。因此,他呼吁,美国迫切需要改善公共卫生策略,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筛查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不方便统计,我国目前没有十分准确的各年龄段女性宫颈癌发病数据。但从临床来看,我国宫颈癌发病确实有年轻化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宫颈癌主要高发于50岁以上女性,30~40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说较为“安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疾病的发病年龄发生了“前移”。
曹泽毅教授告诉记者,宫颈癌最主要的诱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根据病毒核苷酸序列不同,现已发现150多种HPV亚型,不同型HPV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分为高危和低危。高危型HPV可引起阴道、宫颈上皮内病变,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低危型HPV可引起生殖器尖锐湿疣。
HPV病毒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从外面经过阴道送到子宫颈上,而子宫颈此时如果恰巧有个小伤口,哪怕肉眼看不见,病毒也会趁虚而入,进而感染子宫颈上皮。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每年有上千万女性人工流产,而流产对子宫颈的伤害较大,给了HPV病毒侵袭的机会。
单一性伴侣或已婚的年轻妇女,感染HPV病毒的几率高达80%。但不必过于恐慌,因为一般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身体比较健康,免疫功能较好,身体清除病毒的能力强,90%的人在1到1年半之间都可以自行清除体内的HPV病毒。而过早开始性生活、多性伴的人群,则面临更高的风险。在曹泽毅教授看来,这正是宫颈癌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他解释道,一名健康女性,尤其是30多岁的女性,免疫功能较好,身体自我清除病毒的能力也较强,对体内突然冒出的HPV,有强大的“自净”能力。而性伴侣多,感染不同亚型HPV病毒的机会就多,多型HPV病毒齐上阵,“自净”能力超负荷,发生宫颈癌的风险便显著增加。
曹泽毅教授表示,年轻宫颈癌患者治疗难度相对更大一些,因此,更要注意养成卫生习惯,做好HPV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筛查。他对年轻女性提出了五点要求。
1.作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接种HPV预防性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2.一定要避免不洁性生活,不要有多个性伴,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
3.从小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清洁外阴,早晚各1次最好。同时,要求伴侣性生活前也要清洁外阴。安全套也能起到一定隔绝HPV病毒的作用。
4.不抽烟、不喝酒、饮食均衡、睡觉充足、心情愉悦,用这些方式来保护好身体的免疫力,使它能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
5.女性最好从21岁起筛查宫颈癌,21~29岁只需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不需检测HPV。30~65岁首推每5年进行一次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筛查。65岁以后的女性,在过去25年没有宫颈癌前病变史,且在此之前的10年内已具备充分阴性筛查(最近1次检查在5年内)的前提下,可以停止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筛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