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不一致面孔特征下判定其社交定向情况?

文|小鱼

编辑|知文


在社交场合中,面孔偏转方向会影响我们感知到的眼睛注视方向,两者所蕴含的社会线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01

当人们口是心非的情况下,脸部就可能会显现出不一致的面孔特征,即蕴含着不一致的社交线索,如眼睛注视方向向左,面孔偏转方向向右向。

当前研究表明,普通儿童在不一致面孔特征中会对眼睛注视方向表现出社交定向优势,相较于面孔偏转方向更会注意眼睛注视方向所朝物体。

当前对自闭症儿童在不一致面孔特征下的面孔社交定向情况依旧不明,仅有几项类似主题的行为研究。

Emilia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患有自闭症风险的婴儿在社交定向时对面孔偏转方向的依赖性大于眼睛注视方向。

研究人员选取两组实验人员创设了以下两种情境:一是主试直接转动面孔方向,另一种是主试只仅改变眼睛注视方向。

结果发现,低风险组在两种情况下的注视跟踪准确度是可比较高的,而高风险自闭症婴儿在转动面孔方向时才更容易跟随注视。

这表明自闭症个体在发展早期对发生面孔偏转的面孔相较眼睛注视方向的变化更具社交定向优势。

然而,上述研究在比较自闭儿童对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偏转方向社交定向加工时,是将两种面孔特征单独呈现然后做比较的。

但两者面孔特征同时呈现且所含社会线索不一致时的自闭症儿童面孔社交定向特征依旧不明。

纵观国内外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相关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发现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社交大脑异常发育模式,由此损害了社交定向能力发展。

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异常可能是其对社会刺激的处理受损或社会线索注意受损所致。

然而,目前关于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相关研究结论还存在一定争议,这可能和研究所采用的被试、实验材料、实验范式、评价指标的差异有关。

在被试选择上,部分研究人员仅作了年龄上的匹配,忽略了智力水平匹配即心理发展水平方面匹配,而心理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社交定向表现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材料上,大部分研究能考虑到生态性,如在动态电影中人物的面孔线索,或是真实场景中主试的面孔线索,但过于生态化场景往往会有较多难以控制的变量。

如人物的发型、情绪强度、背景色彩频率等方面的动态变化都可能影响社交定向加工过程。

在实验方式上,部分研究采用视觉搜索或是视觉刺激方式,需要被试做出手动反应,另一部分采用注视偏好方式,需要用到眼动设备,在实验中仅要求被试自由观看不需要做出手动反应,相较前者更具精确性。

在评价指标方面,目前的社交定向研究往往仅从单个面孔特征出发评估社交定向水平。

或是仅仅通过线索跟随正确率来评判社交定向能力高低,这往往都过于片面,这样会忽略了社交定向加工过程和线索间交互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在被试选择上将优先保证被试心理发展水平的匹配,尽可能保证所选被试能普遍代表自闭症群体。

在实验材料中,选择静态面孔图片,剔除发型、情绪强度、背景色彩等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在实验方式上,选择更具精准度的注视偏好方式,配合眼动技术,用于量化被试的社交定向能力。


02

在评价指标方面,同时考察被试对线索的反应时与注视情况,不仅关注社交定向的结果,也关注社交定向的加工过程。

此外,目前大多数关于自闭症儿童面孔社交定向的研究都忽略了情绪的作用,各类面孔特征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相互作用效果需要更多的循证研究加以明确。

所以研究人员要充分应用眼动设备探讨各类面孔线索相互作用下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

研究意义

(1)丰富自闭症儿童面孔社交定向的研究,尝试明确自闭症儿童面孔社交定向与核心障碍之间的关系。

(2)深入探讨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因素,理清眼睛注视方向、面孔偏转和情绪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定向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3)利用不同面孔特征在社交定向的影响,为自闭症儿童的临床干预以及教育提供新思路,从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

眼睛注视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

眼睛注视方向对于普通发展个体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线索,因此研究人员首先选择使用眼睛注视方向这一面孔特征开展研究。

一方面可以验证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能力的存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其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具体影响。

通过对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情绪变量的操控,探究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和情绪下,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特征及其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面孔偏转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

研究表明自闭症个体的社交定向异常可能是社会刺激的感觉处理受损,而更为明显的社交线索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感知能力。

所以研究人员选择了面孔偏转方向这一相较更为明显的面孔特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索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能力表现,另一方也可探索该面孔特征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

通过对面孔偏转方向和面孔情绪变量的操控,研究者探究了在不同面孔偏转方向和情绪下,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特征及其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眼睛注视方向与面孔偏转方向非一致性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

有多项研究结果所涉及的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偏转方向所含社会线索均一致,生活中还存在线索冲突的情况。

研究表明面孔偏转方向会影响我们感知到的眼睛注视方向,普通儿童在不一致面孔特征中会对眼睛注视方向表现出社交定向优势,相较于面孔偏转方向更会注意眼睛注视方向所朝物体。

当前,自闭症儿童在不一致面孔特征下的面孔社交定向情况依旧不明。此外,有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因为对社会线索整合能力存在着缺陷。

所以社交定向可能不会受面孔偏转方向与眼睛注视方向线索整合作用的影响,即眼睛注视方向与面孔偏转方向非一致不会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03

综上,研究人员又探究了眼睛注视方向与面孔偏转方向非一致性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结合面孔情绪变量的操控。

探究在非一致面孔特征下,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特征及其与普通儿童的差异。

眼睛注视方向是面孔特征中含有最重要社交线索的组成,它可以反映出其人的欲望和意图,并可能与环境中的重要社会事件相呼应。

有研究证实了眼睛注视方向会对自闭症儿童的视线加工产生了正向影响,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个体在面孔社交定向中对眼部加工不足。

元分析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相比普通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眼部区域注视缺陷,进而无法对眼睛注视方向开展有效社交定向。

在日常社交中,不同情绪类型与眼睛注视方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开心和生气倾向于用正视而非转移的目光表达,尴尬和悲伤等情绪更倾向于退缩,往往通过转移的眼睛注视方向进行交流。

眼睛注视方向能调节生气、开心和中性表情认知判断的程度。

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面部情绪和眼睛注视方向都会调节一个人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面孔比相对没有吸引力的面孔在奖赏处理过程中引起更大程度激活神经。

故而,情绪感知在普通个体社交定向过程中起着一定调节作用,但其对自闭症个体的社交定向 效果尚未有定论。

因此,目前关于眼睛注视方向和情绪类型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依旧无法明确。

研究人员将眼睛注视方向和情绪类型作为自变量,其中眼睛包括正视、水平向左注视、水平向右注视,情绪类型包括中性、开心、生气等。

实验之所以选择这些情绪,是因为低年龄儿童在日常生活与同龄人的互动中,经常会使用高兴和愤怒情绪的表达情绪。

研究证明:

(1)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不会受眼睛注视影响。

(2)情绪类型能影响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过程。

(3)自闭症儿童对眼睛注视方向的社交定向能力弱于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普通儿童。

眼睛注视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无显著影响,正性情绪相较负性情绪能增加个体社交定向时对眼部的注视。首先,眼睛注视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无显著影响。

相较于自闭症儿童,普通儿童的社交定向受到眼睛注视方向影响,能对眼部线索进行有效加工。

这主要体现在普通儿童在眼睛注视方向为正视情况下的首进入时显著大于右视和左视,非正视下的面孔总注视时和注视点会减少,而自闭症儿童却没有这样的表现。

情绪类型在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中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自闭症儿童在不同情绪类型面孔刺激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交定向加工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开心情绪下,自闭症儿童对眼部区域的注视增加。

生气情绪下,自闭症儿童会减少对眼部的注视,增加嘴部注视,这可能和生气时嘴部的变化密切相关。

综上,情绪类型在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下的面孔知觉加工模式不同普通儿童,可能存在注视方向感知异常。


04

自闭症儿童在不同情绪类型和眼睛注视方向下的面孔社交定向能力弱于普通儿童

相较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和情绪类型中的面孔社交定向能力较弱。

非社交刺激物的首进入时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自闭症儿童的非社交刺激物的首进入时慢于普通儿童。

这意味相较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对面孔线索的加工时间更长,且不同眼睛注视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的非社交刺激物首进入时未产生显著影响。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自闭症儿童可能缺乏对眼睛注视方向这一社会线索的社交定向能力,或是自闭症儿童需要更长的社交定向加工时间,这可能与自闭症儿童联合注意能力受损有关。

国外学者Leekam、Lopez和Moore发现,在大约4岁的孤独症儿童中,二元和三元联合注意力都存在特定缺陷。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依靠视野中物体的存在来引导注意力,而不是来自成人的社会线索,3-4岁的自闭症儿童在联合注意力能力方面与发育中的8-12个月的儿童相似。

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眼睛注视方向下的面孔社交定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部加工特征

研究人员对两类儿童在不同兴趣区的社交定向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于眼部区域的关注显著弱于普通儿童,而对鼻部和嘴部的关注显著强于普通儿童。

进一步对两类儿童的不同面孔部位的眼动结果比较结果显示普通儿童在社交定向过程中对于眼睛的关注显著多于鼻子和嘴巴,而自闭症儿童对于鼻部的关注显著大于眼部。

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儿童,自闭症社交定向具体表现为关注鼻部和嘴部的社会信息、较少注视眼睛等特征区域,说明自闭症儿童存在一定的局部加工特征,而不是人脸的整体结构。

这也正是为什么自闭症个体在识别孤立的面部特征和倒置的面部方面会有更好表现的原因。Jones、Carr和Klin等人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与普通发展个体相比,自闭症个体更关注嘴巴而不是眼睛。


05

总体而言,在不同社交场景,面孔各个区域在社交定向中体现出不同作用,在仅为眼睛注视方向发生改变的社会场景中,眼部区域对于普通群体的社交定向作用最为重要。

自闭症儿童并未体现出这一眼部加工优势,自闭症儿童更多地关注鼻部、嘴部,存在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虽然一开始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眼睛注视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影响效能,但观察到自闭症儿童存在局部加工特征。

根据脑科学研究这可能是自闭症个体社会刺激的感觉处理受损,也有可能是对社会刺激的注意受损所致。

结合眼动分析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可能是缺乏对眼部线索的关注以致感知受损。

有研究表明更为明显的社交刺激有助于引起自闭症儿童注意,故研究人员以面孔偏转方向这一更为明显面孔特征作为实验参与个体社交定向的加工对象。

面孔偏转方向被认为是动作倾向的信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愉悦和觉醒状态,普通发展个体能准确利用面孔偏转这一社交线索开展社交定向。

有研究发现即便发育迟缓或低智商的学龄前儿童,也会尝试对研究人员的每一次目光接触做出反应,会自发地跟随实验偏转方向。

而自闭症儿童却未能可靠地跟踪实验者的头部转动。主要表现在多数自闭症儿童对实验者的偏转方向的反应并不一致。

但也有其他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中跟随面孔偏转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当前关于面孔偏转方向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影响效果存在争议。

此外,对于普通发展个体,面孔偏转方向对生气和恐惧情绪的感知有强烈影响,尤其在危险知觉方面,比如一个生气的人的面孔偏转向你,这意味着他把你作为他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危险很可能是针对你的。

相比之下,一个恐惧的人将面孔偏转至其他方向, 这意味着这个人的视觉注意力被转移到环境中的其他地方,并提供关于危险可能潜伏在 环境中位置的信息。

这种面孔偏转方向和情绪的交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影响个体社交定向,但其对自闭症个体的作用效果依旧不明。

研究人员将面孔偏转方向和情 绪类型作为自变量,其中面孔偏转方向包括未偏转、向右侧偏转、向左侧偏转, 情绪类型包括中性、开心、生气。

最后研究结果指出:

(1)面孔偏转方向能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产生影响,情绪类型能调节社交定向过程。

(2)自闭症儿童社交 定向能力弱于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普通儿童。

(3)自闭症儿童在面孔偏转方向社交定向中存在局部加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