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就是叛逆?警惕青少年心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青春期患上了抑郁症,在情绪的困扰下,做了很多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叛逆行为”,比如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发生危险的性行为等等。

她的父母非常生气,也对女儿如此不听管教痛心疾首,每次她犯错就狠狠地揍一顿,关在家里禁足。那时,也有人曾经建议她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她的父母拒绝了,“她就是叛逆,管管就好了。”

然而十年过去,小姑娘长大成人,痛苦却并未离她而去。

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找到心理治疗师时,她说:“我恨我当年那么叛逆,恨我不能控制自己,我觉得对不起父母,他们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却让他们颜面扫地,但我知道,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犯错。”

但对父母的内疚非但没有挽救她,反而加剧了她的痛苦,她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做心理治疗,才渐渐地平复自己的痛苦。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叛逆?


在正常的心理发展中,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经历某些形式的“叛逆”。

从生理角度看,当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迅速的生理变化,生殖器官的变化带来性的觉醒和心理发展的巨大变化,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加注重自己在同伴眼中(尤其是异性)的形象,更加渴望获得同伴的认可。

身心变化会带来亲子关系的转变,父母可能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会顶嘴,有的事情上十分坚持己见,不再想告诉父母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情......如果父母可以恰当地对待这些“叛逆”,孩子就会从“叛逆”中发展出独立、自信的个性。

怎样区分“正常叛逆”和“心理问题”?

要评估一个孩子是否处在正常的发展当中,还是正在经历一些心理问题,需要去看这个孩子在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功能方面的适应水平如何。

是否能够正常上学?是否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性的态度和行为如何?是否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通常来说,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一般都表明有心理问题。

对于学业非常焦虑的青少年可能会回避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不想去上学、不想写作业),从而造成学业功能的损害;而对于人际关系感到焦虑的青少年可能会回避参与到人际活动中(例如在班里交不到朋友),或避免做需要自我展示的事情(害怕被老师或同学评价),从而造成人际功能的损害。

当察觉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苗头出现时,家长最好能做到带孩子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那里进行及时的评估和预防干预,避免小小的心理问题演变成精神障碍

父母该怎么对待青少年的叛逆?

由于青少年在身体和认知上的发展都更加趋近成年人,他们对父母的逆反意识也会更加直接地通过言语和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更容易让父母感觉到受到攻击。有的父母难以接受孩子表达出来的攻击性,会采用严厉的言辞甚至暴力的行为,来处理孩子的攻击性。

这样的处理手段,在潜意识层面上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报复”,是非常不恰当的一种教育方式。

足够好的父母会更加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识和愿望,包容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并且做到不报复地回应孩子的消极情绪。

叛逆就一定是不好的吗?

马思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青少年时期的她很“听话”,是中规中矩的乖乖女,几乎对父母的要求言听计从,因为只有那样,她才有安全感,她的眼中带着叛逆的影子,却十分空洞。

成年后,为了弥补自己叛逆期的缺失,她降低标准爱上本不般配的男人,那个男人“再好不过了”,不仅可以解决她的‘自卑”,还可以让她看起来那么与众不同”,这都是青春期压抑自己,过早懂事的弊端。

那些大人们口中“不听话”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内心阴霾更少,在追梦的过程中,愿意为了梦想去努力,就算不被认可,他们愿意承担自己的失败,他们不愿意循规蹈矩,他们内心深处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人人都有少年时:

希望每个少年少女都能不留遗憾,酣畅淋漓。

大雾散去,只留下坦荡和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