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承接“在环境变化中,调控情绪的关键——理解环境变化才是永恒”。该篇论文是以提升“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与情绪调控能力——“人格素质”为分享主题的系列论文的第五篇;重点探讨了有助于我们应对环境变化,调控情绪的第二项对环境的认识——环境变化才是永恒;提出真正理解这一认识的人既不会不知不觉中忽略环境的变化、也不会陷入“变化——利弊——好、恶——情绪”的过程模式,任由环境变化而情绪波动。本文将以通用的系统分析方法为切入点,对有助于“调控情绪”的第三项对环境的认识进行探讨。
一、界定事物的通用方法
在正式分享第三类会环境的总体认识之前,逍遥先为各位朋友介绍一种可以系统地界定所有事物的通用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升我们的“人格素质”,在“智慧与人格素质”的融合中实现自我提升。
从智慧的层面看,绝大多数的事物似乎都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来综合描述。逍遥先具体解释一下。
第一,有还是没有?以环境变化为例,环境是变了还是没变呢?
第二,如果有,在数量上是多还是少,在程度上是大还是小?还以环境变化为例,如果已经确定环境的确发生了变化,那么变化了多少次?那么变化程度有多少?
第三,如果有,在质量方面是好还是坏呢(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在利弊方面是有利还是有弊呢?仍以环境变化为例,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变化对“我”是利还是弊呢?
这三个问题放在一起就是一类典型的系统分析方法。简言之,就是有无、数量和质量等三个问题。其中,有无是基础,有了具体的事物,才会有数量(程度)的不同,才会有具体事物在不同数量(程度)方面的好与坏。当然,界定有与无的前提是界定事物本身。所以三个问题还有个大前提——事物是什么?这样一来,由这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组就能够对绝大多数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了。
二、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
为了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反应和相应情绪波动,逍遥提出了“人格素质”这一新特质,并将其定义为“人对环境的总体认识,及在该认识下,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及情绪调控能力。”接下来,我们开始了与环境、心理反应、情绪波动有关的分享。
其实,只要稍作思考,各位朋友就会发现:逍遥的分享其实就是结合上述四个问题逐渐展开的。
首先,我们界定了“环境”(对环境的第一类总体认识)
环境有内外之分,但外部环境才是影响“人格素质”修炼与提升的关键环境。
外部环境本身就是系统,主要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其中,社会环境是由“我”以外的“非我集合体”主导的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与由“非我集合体”主导的外部环境打交道。因此,外部社会环境对“我”的影响较大。而一旦界定了“我”,“我”的外部环境也就可被界定清楚了。
“我”是由“物质的我”与“意识的我”共同构成的。“物质的我”相对稳定,而“意识的我”弹性较大,难以界定。逍遥认为,在“物质的我”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修炼,适度地扩大“意识的我”的范围,将越来越多的“非我”纳入到“意识的我”的范围内,将“我”的利同“非我”的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有助于“我”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因此,逍遥将“人格素质”层面的外部环境概括为一个“动态”的外部环境。其由“物质的我”以外的自然环境和经自我修炼后的“意识的我”以外的“非我”集合体主导的社会环境。
这样一来,我们就在界定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对“由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各类心理反应以及相应情绪波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即提升“人格素质”。而“人格素质”的提升过程也就成为了“我”的“内部心理环境”的“自我改善”过程。
其次,我们探讨了环境变化的有与无问题(环境变化才是永恒——对环境的第二类总体认识)
由“非我集合体”主导的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外部环境都不会以“我”的意识为根本而发生或停止改变,更不会因我们的好恶而改变其变化的方向。但是,由于利弊关系,大多数人在其潜意识中是不希望环境变化的,往往会不自知地忽略环境的微小变化,往往到了不得不正视环境的变化之时才开始承认环境的变化,不过往往为时已晚,经常影响智慧发挥作用,抑制自我提升、影响我们的快乐生活。
相反,如果我们愿意观察环境的变化,善于发现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环境变化,我们往往就能专注于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事,爆发出智慧,合理地应对变化,实现自我提升和快乐生活。
第三,我们探讨了环境变化的多与少的问题(环境变化才是永恒——对环境的第二类总体认识)
虽然,在逐利的天性下,我们经常忽略环境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是在逐利天性的影响下特别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陷入“由变化而利弊,由利弊而好恶,由好恶而情绪”的不良模式。往往在环境变化后,任由“意识的我”弹性变化,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及相应情绪波动。
所以,我们应真正认同“环境变化才是永恒”。这一主观意识的形成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尽量减少由好恶引起的各类的心理反应以及相应情绪波动,进而专注于“事”本身,为智慧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说得通熟一些,当环境变化时,告诉自己:变就变呗,只要注意环境变化,专注于“变化的事,”把“事”办好就行了。
当“我们”真的形成了这样的主观意识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发现,原来智慧就在我们身边。
三、第三类总体认识的提出
不过,话说回来,深陷三重隐性围墙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养成了“变化——利弊——好恶——心理及情绪波动”的习惯。所以,很多朋友都产生了下述的疑问:即使我们理解了动态环境的界定,愿意将越来越多的“非我”纳入到“意识的我”的范围内;即使我们形成了“环境变化才是永恒”的主观意识,它们真能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由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各类的心理反应以及相应情绪波动吗?
的确,理解与实践往往是有距离的,更不要说,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同我们在逐利的天性下养成的各类习惯作斗争,更重要的是:“以事为主”需要智慧与人格素质的融合,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自我修炼和在自我修炼中的智慧爆发。
还有一点,有利于人格素质提升的“对环境的总体认识”还没有都分享完呢。还有第三类总体认识。对三类认识的理解与实践,应该会更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那么,第三类对环境的总体认识到底是什么呢?逍遥相信,很多聪明的朋友已经猜出来了,它应该和环境变化的质量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应该同深受逐利的天性影响的人们的最为关心的利弊分析与判断的结果密切相关。不在卖关子了,第三类对环境的总体认识可作如下表述:“环境变化的结果与我所希望的结果并不相同(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也可简述为:环境变化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很正常。
四、多角度理解“环境变化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很正常。”
看到这个表述,很多朋友的第一感觉是逍遥的分享像是在说套话。往往还会联想到另外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必须承认:这句话经常在失意之时,被失意之人所想起,本有失意又多了份伤感,而后往往变成了无奈,最后变成了被动的适应。
难道逍遥所提及的协调和控制由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各类的心理反应以及相应情绪波动就是指这个过程?难道逍遥提出这第三类对环境的总体认识就是为了告诉大家,环境变化会产生很大的“弊”?难道这第三类认识就是个所谓的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洗脑?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接下来,逍遥为大家分享这一对环境的总体认识。
1、从逍遥经常遇到的一类情况谈起
(1)是心灵鸡汤吗?
很多朋友都把逍遥的分享划分到“心灵鸡汤”的范畴。当有共鸣的时候,心里震颤一下,没有共鸣之时,就索性放在一边。
而共鸣源于什么呢?逍遥以为,虽然的确有少数朋友基于分享的内容,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变成了适合自己的“新内容”。但是多数人主要源于“自己既有的认识”。说得直白一些,往往是当逍遥所分享内容的主要观点同大家脑海中既有的认识相一致时,共鸣才会产生。可想而知,既然有“既有的”,习以为常的,自认为合理的东西,让我们依此去爆发智慧,产生新东西往往就很难了。而没有智慧的爆发,自我提升就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我”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经历和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秒决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普遍,情绪随环境变化而波动也会……。
简言之,没有智慧爆发的共鸣往往是限制自我提升的。逍遥以为:有时候,即使称之为恶性循环也是不为过的。当然,绝大多数尚未入门的朋友恐怕是不会赞同这一说法的。(把心灵的震撼当作恶性循环过程,太过分了吧!唉,逐利的天性又跳出来了。)
但是,不难理解:越爆发不出智慧,就越会肯定既有的判断和评价;而越肯定既有的判断和评价,就越难以正视环境变化,越难爆发智慧应对环境变化。
因此,请不要再专注于意识层面的“心灵鸡汤”了。逍遥的分享也绝不是帮助大家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慰藉。只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改变”和“融合”,愿意在现实中实践了十六字方针(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融合阶段的核心主旨(在理解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实现“心智与法智”、“智慧与人格素质”、“我与非我”的大融合)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精英的自我修炼的核心主旨——持续提升,快乐生活必能实现。
(2)爆发智慧了吗?
看到这,各位朋友是否爆发了智慧呢?
试想:环境本身在不断变化之中,离开了具体的事,离开了智慧的运用与爆发,而仅用所谓的“既有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就想得到如意的结果,难度会有多大呢?
如果“我”不想随环境变化而合理变化,甚至于人为地忽略了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后的事与愿违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2、让我们再来谈谈“我”与“非我”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1)“我”应对“非我”(个体或集合体)的一般过程。
其实,“我”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在和“非我”打交道。只是,有时“我”清晰地知道这件事,有时“我”并不自知。
而在“我”与“非我”打交道时,“输入——转化——输出”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发挥着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当“非我”的输出成为了“我”的输入,通过转化形成了对“我”影响的时候,“我”往往就会形成相应的意识(输出),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输出)。
(2)“我”是如何判断“非我”的输出是否对我产生影响的呢?
逐利的天性告诉我们:用利弊来评判。
但是,“利与弊”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情况下还会转化,有时逐利会变成逐弊,导致很多时候利弊的判断并不简单,那么,“我”是如何来判断利弊的呢?
逍遥以为,我们在与“非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利弊判断的简易而快捷的标准,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大家所共有的习惯。这一最普遍的判断标准就是“非我”(非我集合体)的输出与“我”想法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我”的想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我既有的东西”(静态),例如、经验、好恶等和与“我既有的东西”比较后产生的意识(动态)。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希望做某项工作,但是领导(非我)却分配给“我”另外一项工作。又如,“我”习惯于周日睡个懒觉,但是我必须参加的某一社交活动(非我集合体)却要求我早起。上述两件事中,“我”的想法与外部环境的输出都是不相同的。这时,“我”是否会由不同而“秒判断”为“弊”,进而厌恶,最终产生相对不愉快的心理反应以及相应情绪波动,进而产生后续的决策和行动呢?
逍遥相信,对多数朋友而言,类似过程太熟悉了:由变化而利弊,由利弊而好恶,由好恶而心理及情绪,由心理及情绪而决策和行动。
(3)“我”与“非我”有多大的不同呢?
虽然,逍遥一直在用“我”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但是,“非我”属于“我”的外部环境,“我”不同样属于“非我”的外部环境吗?
当“我”由于“非我”的变化而形成意识和行动的时候,对“非我”而言不也是其“环境”的变化吗?“非我”此时也会以“我变化的结果”与“其想法”是否一致来评判利弊,进而形成决策和行动的。
(4)爆发智慧了吗?
看到这,各位朋友是否爆发了智慧呢?
“利”的变现形式太多了,而尚未开始自我修炼的“非我”往往又会专注于“私利”的获得,在“我”与“非我”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达到“一致”谈何容易呀!环境变化后的事与愿违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3、拓展性的思考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非我”的输出虽然和“我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如果“非我的”输出会对“我”更有利呢?
大家想一想,首先,“非我的”与“我的”并不一致;其次,“我”却能发现这种不一致对“我”更有利。这难免就需调用“心智”中的“评价”过程了。那么“我”是如何评价的呢?逍遥认为,通常会有两种评价方法。
第一种评价方法:用简单的利弊评价即可判断为更有利。
说得具体些,用“趋同的利的表现形式”(如金钱、物资、权利等)来判断,更有利于实现这些“趋同的利”。例如,“我”原本希望这个月能赚3000元,可到了月末,却发了3500元的工资。又如,“我”原本希望能当个组长,结果,领导让我当经理。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用的是这种方法来评价,一旦“非我的”和“我的”明显不一致,恐怕“我的”不愉快程度也会明显升级的。把刚才的两个例子中的希望和结果调换一下,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种评价方法虽然很常用,似乎也很有效,但是其同“非我的和我的一致吗?”的利弊判断标准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基于简单的利弊判断的“秒决策”。智慧的作用基本被抑制,往往仍是深陷“由变化而利弊,有利弊而好恶,由好恶而心理及情绪”的过程模式之中。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方法虽然简单而有效,但是,人往往都有基本的评判标准,超出预期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呢?即使,真的发生了,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一下“非我”为何会这样吗?
第二种评价方法:当“我”了解了“非我”的想法或方(做)法后,对其不同于“我的”部分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出“非我的”输出对“我”更有利的决策结果。例如,“我”已经习惯于“秒决策”了,但是某个“非我”告诉“我”,最好在决策之前运用心智做一下系统分析。而“我”通过系统分析,发现最终的决策结果比“我”之前“秒决策”的结果要好。
可见,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一个运用心智的过程。
但是,新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我”需要思考“非我”的输出,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可是“我”了解“非我”吗?“以我为主,趋利避害”下的“秒决策”的习惯会帮助“我”了解“非我”吗?换个角度看,“非我”会了解“我”吗?“非我”和“我”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既然是如此,“非我”的同“我的”不一样,又或是“我的”与“非我的”不一致,其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与我的想法不一致岂不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五、我们该怎么办?
何必还要再因为别人与你不同而不愉快呢?当我们都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的时候,别人与你相同又能如何呢?多数情况下不过就像是两条曲线在某一点相交了一回罢了。
孔夫子不是说过吗:“人不知而不愠(愤怒),不亦君子乎?”
为何不做一个“接受不同”的冷静君子呢?
当我们在主观意识上形成了“环境变化才是永恒”的观念后,我们就因为环境变化而立刻陷入“变化——利弊——好恶——心理与情绪”的不良模式;
而当我们在主观意识上愿意“接受不同”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立刻由于环境变化后的“事与愿违”产生各类厌恶心理反应及相应的情绪波动,我们的智慧就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我们就会运用智慧来分析不同的原因,我们就会努力扩大“我”的范围,将“非我”放到一个系统中来思考;
我们就会专注于具体的正在发生的“事”,而非由于“非我”变化所导致的各类的心理反应;进而找到“事”中的关键;无论“非我”的不同是源于故意,还是仅仅是应对其自身环境变化的习惯反应,我们都能爆发智慧合理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应对不同。
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
自我提升、快乐生活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