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沟通的方式”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出版之后,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位列首,而且已经授权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长居家教类图书排行榜榜首。

这本书是写给父母与孩子情感沟通的书,每位家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让他过上美好的生活。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会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虽然是无心的,可孩子受到的伤害是实实在在,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管是小孩子、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它都可以帮到你。它可以帮助你来修复关系,保护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避免以后再次伤害。

读完这本书你会庆幸你读了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吧。

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泰伊有一个女儿,这天她带着孩子在楼下的休闲区玩耍。女儿自己一个人玩攀爬的游戏项目,她在边上看着,时不时还要看一下手机。正当她回复信息时,突然听到女儿的喊叫:“妈妈,我被卡住了,快来帮我一下。”

她看了一下女儿,发现她可以自己下来,于是板着脸生气地说:“不要胡闹,你自己可以下来。”她的女儿看到她生气了,就费力地挣扎,挣扎着把自己的腿从攀爬架上挪了下来,怯生生地来到她身边。她们两个带着不愉快回家了。

又过了几天,泰伊和女儿经过玩耍区,她明显发现女儿有一些紧张。她突然想到那天的不愉快,于是她问女儿:“你想去玩吗?”女儿点点头,她们一起走到玩耍区。她这次没有再看手机,而是全程陪着孩子。

当孩子再一次被卡住时,泰伊及时发现了,并指导她怎样更轻松地越过障碍。女儿感觉到了妈妈这次的变化,于是问:“妈妈,为什么你上次不帮我,还和我生气?”

她告诉了女儿原因,因为她小时候她的爸爸妈妈总是阻拦她做一些事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她觉得很烦,一点乐趣都没有。

她不想她的孩子和她一样,希望女儿可以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而且告诉女儿,她不是和她生气,她是生自己的气,希望得到女儿的原谅,女儿知道了原因也就不再害怕妈妈了。


泰伊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很爱她的女儿,同时她也是资深的心理治疗师,给很多心理治疗师做过培训,但是她也会犯错。

我之所以提到她两个身份,就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是最懂得自我认知、最心存善意的人,也可能陷入情感上的时间错位,突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某些反应是源于过往的经历,而不是针对当下的情境。

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必须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找到坏情绪的来源,才能够释放内心的爱。

要想避免发火,大家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坏情绪来自哪里。下次孩子又令你发火时,别再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反应,而是停下来自问:这真是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刚开始如果大家这么做,会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来,就会发现,错误真的不只是在孩子身上。

因此,经常检视内心,多做自我批评,对父母来说极为重要,我们不要让上一代错误的养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阴影,再影响到你的下一代。


不要让孩子将想说的话强压心底,只有说出来才有助于心态平衡。

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重要的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孩子。

孩子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父母的关爱。你需要包容孩子所有的感受,即使是那些你觉得不合理的。

如果你可以很好地回应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开心还是伤心,不管是沮丧还是满足,不管是极端愤怒还是嫉妒,都可以引导他建立感受一种健康的心理关系,这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孩子的本能感受,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例如,在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作者提到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就很好的反应出了这个观点。

小女孩和朋友一起去游泳池,但很快就回家了。她母亲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女儿解释说,泳池边有个比她们大的男孩想假装成小狗舔她们的脚。她的朋友们都觉得很好玩,但她觉得很恶心。

她的母亲告诉她,她这样做是对的,其他女孩的父母可能就没太在意过孩子的感受,她们太缺乏安全意识了。

孩子感到难过、不舒服时,否认她的感受是我们习惯做出的反应。但是,你告诉她不要大惊小怪,她可能在别人那里遇到也不会躲开。

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纠正错误。如果孩子知道她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但不会遭到指责,她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所需要的,是父母成为包容他们感受的容器。

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儿童精神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考特观看孩子玩捉迷藏时发现,“躲藏起来是一种乐趣,但没人发现自己时却是一种灾难。”

生活也是如此,成年及童年时期,我们可能都喜欢藏匿一些秘密,但如果没有人在我们想要展现真实自我的地方和时间点看到我们,那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

卢卡斯出生以后,父母都忙于工作,只有周六日才有时间陪他。他们的家庭条件请不了保姆,只能请交换来他们城市学习的互惠生,互惠生会接送他放学,给他做饭,陪他看书,但是交换时间到了就会离开。

父母就会再找新的互惠生,他经常听到爸妈打电话找人,把他安排给别人照顾,听上去很麻烦,他觉得自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爸爸妈妈很爱他,可是他却感觉自己像累赘,他在父母面前总是表现得很乖,很开心。父母也会给他买很多玩具,周六日带他出去玩,但是他还是感觉很孤单。他想找父母谈谈,他们比较忙,没时间陪他,总说周末会补偿。

卢卡斯最后被自己的内心折磨得差点从窗户跳下去,刚好被忘记拿文件的爸爸看到,阻止了他。后来他爸妈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才打开心结,他的父母也尽量放缓了自己的工作,每晚六点前回家陪他。


爱无法委托他人来表达,有些育儿工作可以请人代劳,爱无法代劳。此外,爱也无法延迟给予:它无法等到周末再给,孩子每天至少都需要从一位家长身上获得爱。

我希望我从来没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严厉的话,或从来没把自己的感受看得比孩子的感受还重要,但可惜这些事情我都做过,就像我父母也对我做过一样。

我们之所以读这本书,表示我们想尽最大努力成为最好的父母。阻止我们达到目标的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评判。


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因为一个错误的评判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一个小学生和同学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老板在忙,学生就把三块多钱放到了柜台上,可是刚走没多远,老板就追过来说没看到钱,女孩的同学作证说给钱了。

老板不相信,就搜女孩的身,没搜到钱,也没搜到丢失的文具。就把女孩姓名、班级、照片贴的门口说女孩偷东西,更过分的还是让其他学生在学校里宣扬她偷东西,是个坏学生。

女孩虽然有人作证,还是被说偷东西,学校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不实的评判。

女孩回到家告诉父母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父母没当一回事,她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一时想不开,用跳楼结束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一个本该在家里肆意享受宠爱的年纪,一个本该在学校学习,和同学快乐打闹的年纪,却因为受了别人的错误评判,没有想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是选择结束生命自证清白。

如果父母曾经告诉过孩子,不要在意别人的评判,只要我们问心无愧,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站在她这边,帮她解决问题,是不是就会有不同的结局。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我们平时不应该用带有评判的词语评论他,比如“你是个坏孩子,她是个好孩子。”我们应该讨论事实本身,从小教育孩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如果有人说了特别难听的话,让你心里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和父母沟通。


父母更不该用“好父母和坏父母”的标签评判自己,而是多和孩子沟通,及时帮孩子解决问题。就像下面这位父亲一样,同样是面临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就给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父亲夜里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他们家孩子和其他几个孩子一起参与了超市扫荡活动,被抓住的时候,购物车里堆满了糖果和啤酒,正打算不付账而逃单。

这位父亲开车去警察局把孩子接回来,没有责骂他,也没有评判他,而是和他聊天,帮他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说他知道偷糖果和啤酒不对,但是朋友们觉得偷糖果和啤酒不付账会很刺激很酷,本来只想偷一个,但进了超市大家就开始了输赢比赛,看谁拿得多,而且成功逃单。

问题找到了,偷糖果是为了刺激,而且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不想输给朋友这是自己的真实感受,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父子之间决定来一场头脑风暴,看谁能想出更刺激的事情,只是想但是不去做,就当讲笑话了。

你看这位父亲就很明智,他知道儿子犯了错,也不想他再犯错,所以他没有对孩子说评判的话语,比如“我对你太失望了,”“你真像个白痴一样”,“你这样做就是个坏孩子,就是个小偷。”

而是和他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觉得难过,也可以换一种做法检讨,让他逐步细分,让孩子了解他的思维流程,发现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如此一来,青少年以后就能学会自己使用这种方法界定问题了,这种方法是不是很棒,发现问题,找到这样做的感受,发挥头脑风暴解决问题。

不要评判孩子,给孩子贴上无能、冲动、不值得信任或不成熟的标签,这无法帮他们进步。再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大家也可以试试上面的方法,帮助孩子进步。


要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学会对孩子的内心关注与聆听。

平时大家都是怎样回应孩子的呢?如果我们回想过去,就会发现回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压抑:你正在忙工作或家务,孩子喊叫着来找你诉说,你的自然反应是推开那些感受并说:“嘘!安静!”或者让孩子自己待一会,“不闹了”再来找你,孩子的感受没人接受就被压抑了。

反应过度:孩子遇到了伤心难过的事情,你非常同情他,变得跟他一样歇斯底里,陪着他一起哭,仿佛那是你的痛苦不是他的。如果你每次都这样,孩子也不会来找你了,他会被吓到,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

包容: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哪怕是孩子做了错事,你都会包容他,并帮助他解决掉问题,而且引导他以后不再犯错。

最好的回应方式,当然是第三种方式,包容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以致孩子在最失败、最软弱、最无助的时候仍然有安全感告诉你、求助于你。

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否认负面地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强化它。我们都会犯错误,如果我们多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尽量不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并懂得怎么要求。

当我们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自我辩护或指责他人时,我们的孩子也因此学会做同样的事情。

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就像我们一样,通常会以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人。所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并在破裂后修复它,这样总比冷战、争吵、争输赢更好。


当然对于孩子的需求,我们不能无止境地满足,要为他设定界限。

切记:你想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

举个例子,十三岁的孩子想自己搭夜车穿过市区回家,你可以说:“你的想法很好,想要尝试自己照顾自己,这样我可以减少工作量,但是我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等你再长大一点。”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界限,一个解决方案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不要为此小题大做。

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

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倾听他的心声很重要。不要在陪伴孩子时,双方各自盯着不同的手机屏幕,或各自沉浸在不同的世界,只是共享一个空 。我们需要确保我们除了与孩子一起生活以外,心也彼此相连。


好了,到这里,《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述完了。谢谢各位的收听,我们下一本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