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缘起于“第一性原理”的说法。所谓“第一性原理”既可以说是物理学原理,也可以说是哲 学原理,但它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方式。
总体而言,人们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某种概念框架,个别观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孤立的,其 意义也往往是神秘的,甚至是无用的”。进行底层理论思考,是心理学必修的功课。
比如,普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 们,物质决定精神,大脑结构决定大脑功能; 但是,若理论的思考告诉我们,反过来的顺序,即功能先于结构的可能性 也是极大的,这是否会促使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方向? 一头扎进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而不去理会认知科学哲学已经 经过了三代理论的更迭,甚至根本不去想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使我们的研究多是重复和验证他人,而极度缺乏创新 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只知道使用现有的软件平台和程序做“码农”,而不去关心最底层的“0、1”二值逻辑 这一智能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自然也会使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只能做个小跟班,只做改良之事,而无创新之能。
当西 方心理科学被引进中国之后,始终还没能很好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血脉融合起来,因此当下的心理学知识仍然缺 乏“本土”力量。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国儒释道关于心性的哲学思辨中汲取本土的力量,比如建构起一套以道德为本 的儒家正念体系心理学学说。
当然,更值得中国心理学认真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心理学学科理论中的当代 布展,在中国几乎是内隐地缺席的。
我们对西方心理学主流方向是否太过于无批判地追逐了? 希望心理学研究者沉下心来,能够时不时地跳出“庐山本地”,去熟悉和把握科学与人文背后存在着的底层逻辑 和底层框架,以便识得“庐山全面目”,从而源源不断地做出创新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