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鑫宇离奇失踪,宋某然意外离世(经济学家宋清辉大儿子),吴亦凡事件…
近两年爆火影视制作《隐秘的角落》里的坏小孩们“朱朝阳、严良、普普”,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也带给人们更深的思考。
这些消失的孩子,陨落的明星和家庭教育有着必然的关系。
- 易烊千玺考编,明星大咖抢了普通人的饭碗?
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风的营造,塑造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和视野,关系着人生最终的幸福。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做了一项跟踪研究。
长达19年的研究,从2岁起开始跟踪研究208个普通孩子的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
如何守护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要学习的必修课。
而落实到真正的具体生活中,
这两颗种子有多重要?
何时为孩子播下种子的关键期?
如何点亮孩子心中这两颗种子?
只有这两颗种子饱满,和谐,健康地发展,孩子才能收获长远的,更加幸福的未来。
带着疑问我们揭晓答案…
01
小镇做题家缺少哪颗种子?
马浚伟:《鹿鼎记》中扮演康熙
- 前有易烊千玺考编事件,后有知名香港影星马浚伟高中辍学,49岁考北大硕士。
是他们动了“小镇做题家”的奶酪吗?
- 两颗种子饱满平衡地发展有多重要?
陈教授用两个事实娓娓道来
第一个事实:国内外心理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最好的。
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成绩卓著,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小学生。
第二个事实:自1901到现在,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犹太人获奖人数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多倍。
在欧美各国的著名大学中,犹太裔的著名教授大大多于华裔教授。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裔约占60%,华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华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获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与文化。
对中国孩子来说,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第一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
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同时指出,
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
用最简单的话来理解,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多是任务型,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也就是为什么“小镇做题家”频繁出圈的原因。
“小镇做题家”可以大致理解为,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原生家庭和出生带来的差距上,事实上会带来即使苦读多年,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恶性循环中。
陈教授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发现,
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
01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02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03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04反潮流精神
05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06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结果显示其前中5条和主动性息息相关,只有一条有关自控力。
而我国传统文化对与主动性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
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六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这就是为什么“小镇做题家”执着于出身的差距,社会的不公而痛苦麻木。
这就是为什么两颗种子和谐平衡的发展才是一个人成长的最理想状态。
所以过于强调主动性或自控力的培养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何播种让种子饱满生长
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家庭教育也发生了变化。
给我感觉最明显的变化,
第一是生育数量的下降,有报道导称妇产科医院门庭冷清,幼儿园入学率呈现断崖式惨状。
第二是家庭代养方式的精细化,一家四五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是常态。
第三是追求自我和自由的人生的迫切。
年轻人离开小城奔赴大城市找寻热爱。所有的选择:职业,就业,结婚生娃,生活方式都要一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状态。
而从变化中寻求一种内心的不变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一道课题。
家庭教育专家,北师大赵忠心教授提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教育的八大变化。
/生育子女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养儿防老的观念变成获得一种精神慰籍
/家庭的子女数量发生了变化
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移到追求质量,少而精,一两个足矣,或者选择不要孩子
/家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由过去的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就是要由浅耕粗作,广种薄收,逐步转移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家庭抚养教育保护孩子, 社会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减轻了年轻父母负担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孩子们跟家长的感情越来越难疏理,因为很多需要家长自己亲力亲为的事都转移到社会,转移到他人身上
/教育方式有了改变
在中国过去的家庭里,有很多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孩子的减少,家长对孩子高度的重视,打骂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少
/家庭教育由过去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家族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子女教育的制约和影响逐步削弱
因为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离开家族、离开家庭到外地甚至到国外工作、生活,家庭对子女教育控制力大大削弱
我们如何把握这种平衡,
如何处理既重视对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养,又不压抑孩子天性这个难题呢?
开端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早期教育是美好人生的一个开端和关键时期。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两颗种子
书上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陈教授提到,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
那么早期教育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可以说越早越好。
在2—5岁是一个关键时期。
培养
01自控力
在培养孩子自控力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自我控制和规则的遵守。
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解释了我们通常说的延迟满足能力。
给4岁的小朋友一块糖,告诉他你可以现在吃,也可以选择等我回来再吃,要是这样你可以得到2块糖。
也就是面对手中棉花糖,你是否有抵抗当前诱惑的能力?
那么就像我们天天喊着要减肥,能不能控制自己不吃摆在眼前的奶油蛋糕,奶茶炸鸡,为获得更长远的减脂,身材塑形,健康等等。
同时我们会发现,在自控力养成方面,家长还存在两个误区。
一孩子还太小,不需要刻意培养?
二自制这个东西,长大以后就有了?
在今天这样的现象很多,
在排队等待做核酸时无所事事;
在火车晚点是时心态炸裂,大人急孩子闹;
家庭聚会孩子饭前人手一个ipad等待开饭;
为什么?
因为大家不知道等待的时候应该干些什么,甚至休息的时候只有一种方式,看手机打游戏。
事实上孩子的自制力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养成。
怎么做?
- 减少环境中的干扰
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环境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不打扰,不管是用勺子吃饭吃的一脸都是,还是玩玩具变成“小小破坏王”,或者只是蹲在路边观察一只蜗牛是怎么爬行。
你仔细观察,他的每一次探索都会有新发现。
- 给予孩子延迟满足的机会
朋友的3岁了,还不能完整地表达一句话。她很着急来找我。
原因很简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太多自己动手和尝试的机会。
因为孩子一嘟嘴或者还没开口,水已经递过去了,面包零食已就位。
大人就变成了孩子肚子里的蛔虫,脏活累活全包办。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家长因为失去过孩子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觉得第二个孩子要好好照顾和保护。
或者是老来得子,孩子的出生像是无比宝贵的礼物,拼尽全力宠溺,当然也要付出纪及为沉重的代价。
比如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现已改名。
因斗殴拘留,后因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那时的他还未满18岁。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在家里学会自重,受到尊重,出去才会尊重别人。
但尊重不等于溺爱。
02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
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无能。
在主动性方面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自己内在的兴趣,也就是内驱力。
我们需要做的,
给到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找到自己最闪光的地方,最擅长的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找到一种成就感,自信心。
这里也强调了对于孩子的尊重
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
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
不管我们是大人还是孩子,愿我们都抱有一颗平等的心,守护好自己心中的这两颗种子。
终有一天,他们会向上生长,饱满热情。
我是老甜,第一次挑战写长文。
初心不变,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