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评丨缓解精神卫生人才荒 拉住更多“落水”人

CFP供图

“全球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经超过了10亿人。”近日,在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给出这样一组数字。

触目惊心的数据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背后是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实。

很多人也许认为精神疾病离自己还远,受困扰的只是少数人,实则不然。身处竞争激烈、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日常下,被压抑的情绪就像“定时炸弹”,在一些人的心里埋下“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八个人里就有一人可能罹患精神障碍。而在中国,这个概率则是六分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在精神疾病多发的背景下,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的问题日渐凸显。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为6.4万人,仅占全国医师数量1.49%。受精神障碍之苦的人群庞大,精神卫生人才却存在巨大缺口。

弥补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问题,先要破除职业所面临的的社会偏见。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至今仍把精神障碍简单等同于“神经病”“疯子”,对精神专科医生、科室、医院讳莫如深,误解颇多。低社会认可度、高职业偏见度左右了一些人的择业考量。解决这一点有赖于精神卫生宣传的持续深入。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神卫生疾病像其他疾病一样正常,精神卫生人才同样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用理解和尊重代替偏见与歧视,才能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于治疗“看不见的创伤”。

弥补人才缺口是个系统工程,须在“招引用留”各环节协同发力。全国人大代表雷冬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到,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都很少。作为人才储备地,加强高校精神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力度,是打通精神卫生人才输送的“最初一公里”。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副院长姚志剑则坦言不少年轻医生的绩效奖金只有2000多元一个月。低收入阻碍了人才队伍的壮大。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精神卫生人才就业待遇,完善培养体系和成长路径,用 “真金白银”让人才进得来也留得下。

很多人形容情绪问题来袭时就像“往水里下坠”,而精神科医生就是拉住他们的人。古特雷斯曾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精神卫生危机”,弥补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是我们度过危机的破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