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注意到,孩子在自己做事的时候总是“自言自语”。
例如,“我要来拿我的小鸭子啦。”
“奇怪,怎么会这样呢?”
“这可怎么办呢?没关系,让我来搭好它。”
……
很多家长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会自己跟自己说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其实不是,这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称为内部言语过渡阶段。
内部言语是指个体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言语的一种高级形式,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两个特点。
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抽象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幼儿的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
年幼的儿童还没有产生内部言语。
一般认为,6岁左右是内部言语的形成时期,但此时儿童的内部言语水平还是很低的,往往还会伴有自言自语--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言语的交际的功能,又有内部言语的自我调节的功能。
研究表明,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所占的比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5岁儿童的游戏言语较多,5~7岁儿童的问题言语的比例逐渐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言自语的自我调节功能就逐渐被内部言语所代替。
所以,从个体发生学上看,内部言语是外部言语内化的结果。